湖南微反应器代理商,如何看待央视315晚会辟谣螃蟹西红柿同食产生砒霜?
自古以来“XX跟XX一起吃会致命!”“某某同时吃XX和XX中毒身亡”的说法就深入人心,就在今年315晚会,这个深入人心的“食物相克“被打假了!
螃蟹+西红柿=产生砒霜,纯属谣言!
有人说:西红柿含有的维C会把螃蟹中的有机砷转化成有毒的无机砷,把低毒的五价砷还原成剧毒的三价砷(听起来是很可怕)。
315晚会做了个实验,模拟人体同时消化螃蟹和西红柿的过程。结果证明,有机砷并未转化为有毒的无机砷。实验测出来的是螃蟹中原本就有的无机砷(含量极微,离可能发生中毒的量极为遥远)。
XX海鲜不能和XX蔬果一起吃的说法,都是一样的道理,纯属忽悠,吃货们放心啦。
还有,我随便再举几个详见的“食物相克”
菠菜+豆腐=结石?
谣言:
菠菜加豆腐,草酸会与钙结合产生草酸钙,导致结石。
真相:
这个谣言前半句是对的,菠菜含有的草酸和豆腐中的钙确实能结合成草酸钙,但这种草酸钙会直接在肠道中随便便排出,不会导致结石。
草酸极易溶于水,煮菠菜时先在沸水中焯烫1-2分钟,就可除去80%以上的草酸。
豆浆+鸡蛋=腹泻?
谣言:
豆浆中有胰蛋白酶抑制剂,会影响小肠中胰蛋白酶的活性,干扰鸡蛋中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甚至会引起腹泻。
真相:
豆浆充分加热煮熟后就能轻松破坏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不会影响蛋白质的消化(除非是喝生豆浆)。
煮豆浆时在煮沸后再煮10分钟左右,就能充分破坏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
鸡蛋+茶=贫血?
谣言:
鸡蛋和茶同吃,茶中的单宁酸会影响鸡蛋中铁和蛋白质的吸收,导致贫血。
真相:
这个锅,茶不背!鸡蛋黄中的高磷蛋白会影响铁的吸收,所以鸡蛋本身的铁吸收率就很低。并且贫血跟铁、蛋白质、维生素C等营养有关缺乏,不是单一某种食物的原因。
鸡蛋本身就不是补铁的食物,补铁要适当吃肉类、动物肝脏。
螃蟹+柿子=腹痛?
谣言:
螃蟹富含蛋白质,柿子含有鞣酸,两者一起吃会导致腹泻。
真相:
这两种食物单独吃,吃得不对也可能导致腹泻,并不是两者相克。
如果吃没洗干净、没熟透的螃蟹,很容易因为细菌感染而腹泻。单独大量空腹吃柿子或者吃生柿子,也会因为柿子含有的鞣酸,在胃中会和蛋白质生成鞣酸蛋白,它会和果胶、纤维素黏结合,导致肠胃不易消化,引起腹痛。
只要你对海鲜不过敏,把螃蟹清洗干净、彻底煮熟,不吃生柿子或一次吃很多柿子,柿子和螃蟹可以愉快一起吃。
食物相克真的全是假的?
有小伙伴会说“我曾经就同时吃了某两种食物后不舒服”,那些食物相克的说法真的都是空穴来风?
早在80年前,营养学家就曾做过食物相克相关的临床试验,结果发现并无中毒事件发生。
中国营养学会也曾委托兰州大学医学院做过相关临床试验,无论哪一次实验,所有受试者都安然无恙。
划重点:在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理论中,并没有食物相克之说。如果觉得吃了某些食物导致身体不适,不如关注以下4点更实在。
1、食物过敏
有些过敏体质的人,吃了某种食物后,突发呕吐、腹痛、长红疹甚至休克的情况,一般是跟自身体质和食物过敏有关。
2、饮食不卫生
食物清洗不干净或者被细菌、病毒等污染,造成腹泻、腹痛等不适。
3、食物处理不当
某些食物没有充分煮熟,或者存放时间太长变质了,吃了之后就容易不舒服。
举个栗子:四季豆含有大量生物碱,如果没有彻底煮熟,食用后容易出现呕吐、腹泻。发芽的土豆含有龙葵碱吃了容易头晕、耳鸣、腹痛。
4、乳糖不耐受
“牛奶和巧克力(香蕉、橘子)相克,不能一起吃”这样的谣言流传也很广。
乳糖不耐受的人喝牛奶本身就容易腹泻,如果碰巧把牛奶跟其他食物一起吃,就误以为是两者相克。
将来高考专业选择前景如何?
我们以山东省考试院公布的信息为例进行分析一下。
如果你想报考工科相关专业,“化生政”可选的范围相对来说就比较小了,因为很多工科专业都要求物理,比如计算机类、兵器类等。
“化生政”能报考的专业类有很多,比如教育学类、中药学类、金融学类、电子商务类、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口腔医学类、医学技术类、水产类、林学类等等。
“化生政”限报的专业也不少,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复旦大学的保密管理专业、湖南大学的历史学专业等等。
选择课程组合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具体的可参照下面的详细介绍。
化生政组合的可报专业比例
上图中显示的是山东省2020年参考的考生各种不同组合所覆盖的专业比率,“化生政”组合专业覆盖率为59.44%,这个比率看起来似乎并不高。
此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你所喜欢的专业在哪里呢?在不在这59.44%里面?还是很不凑巧在那40.56%里面?还是说两者均有呢?
因此,考生需要慎重的选择课程组合,避免手握高分却学不了心仪专业的尴尬局面。
化生政对应不同专业类别的选课情况
下面以口腔医学类为例,看一下不同类型高校的选课要求。
假如你是一个能考985或者211高校的考生,那么“化生政”课程组合限报的专业有4个,如果这4个专业恰好不在你的选择范围内,那么这个课程组合的形式就很适合你。
如果你想了解其他专业类别的选课建议,可参照平台研究报告。
高校不同专业的选课要求
下图为山东大学对山东省2020年参考考生的选课要求,由于篇幅所限,只显示了“化生政”组合部分专业的可报和限报情况。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选择一个能尽可能多的覆盖自己心仪的专业并且分数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的课程组合才能最优的选择!才能使考生在志愿填报的时候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欢迎评论、分享、转载(需注明出处),答主保留对篡改本答案内容及图片,或进行歪曲性解读等行为的法律诉讼权利。
孙文祥:双博士后,教授,先后在国内外9所著名高校学习、从教,获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七星导学平台创始人。
怎么看青年汽车水变氢技术?
A.
从技术角度上说,水变氢是可行的。可以电解加催化剂使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氢气无论是用作直接燃料驱动还是用作燃料电池驱动也是可行的,也是有实际的产品出来的。
但是,类似青年汽车直接把水在汽车车身之内,经过分解得到氢并以氢燃料电池输出动力的动力系统,目前市场上并没有类似的量产车型存在。
B.
并且从青年汽车水氢动力车型整个系统所需能源来看,可以说是划时代的。毕竟按他们所说以一些极低成本的催化剂加上无论何种水源,都可以保证车辆的正常行驶。可是虽然从理论上看,水变氢哪怕再加上氢提供给燃料电池作为能源都是并没有技术壁垒的化学反应。但全球各种车企已经用几十年的实验,证明这个看起来拥有无限优势的实用性是可以大规模投放市场的。
C.
但青年汽车所宣传出来的某些方案确实有一定实用性。比如在汽车本体直接分解氢气,可以让氢燃料汽车的氢气储存成本大幅下降。要知道氢气的高压储存成本占据氢燃料电池车辆总成本重要一项。而随时分解氢气可以让储气罐的体积大大降低。
D.
但是,我们对青年汽车水氢系统我们有很多疑问:水氢系统的成本到底有多少?所谓的催化剂成本是多少?加了催化剂以后会不会产生其他的污染?转化的氢气够不够正常的行驶?整个系统的安全度能不能得到保障?
就目前展出的现车来看,整个后车厢被密封起来,整个设备的体积有多大?是仅仅只能依靠大型卡车的车身尺寸才能有足够的空间安装整个系统?在整个系统无法缩小的情况下,仅仅在大型客货车使用,所产生的动力能否足以驱动大型车辆的行进?
E.
正是这些疑问,导致我们对青年汽车水氢汽车的不信任。虽然目前我国的各种科技发展迅速,但更浮夸的社会让各种机会主义者横行。退一万步说,哪怕青年汽车的这款水氢车型具有非常好的实用性,但仍然会让更多的人去质疑。除非更多的产品出现,并大量的投入到使用当中,才能让人打消疑虑。何况,这么有前景的产品似乎被中国人开发出来了!
不过,中国消费者历经了富硒康,脑白金等等的考验,经过这么多年去伪存真的锻炼,青年汽车水氢车型不用多久就会真相大白!
在玻璃关死的情况下?
2017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一位19岁的母亲为了参加聚会,把两个孩子放在车里一个晚上,第二天中午这位母亲才想起来两个孩子还在车里,不过已经晚了。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位母亲非但没有自责,反而在看到孩子后,还想着如何逃避责任。
Amanda,19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有天晚上,孩子的爸爸不在家,她收到了一位来自16岁的男性朋友的邀约,Amanda想去参加这个聚会,但两个孩子太小,没法直接放在家里,Amanda思前想后,只好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去参加聚会。
到了聚会的地点,可能是担心带着孩子一起进去会玩的不尽兴,所以Amanda直接把两个孩子放在车里,自己一个人进去了。
在聚会上玩得过于开心的Amanda忘记了两个孩子的存在,中途有朋友出去,听到两个孩子在车里哭泣,就告诉Amanda应该把孩子带进屋里去,Amanda觉得让他们呆在车里也没事,继续呆在车里就行了。
就这样,Amanda玩了一个通宵,而两个孩子自然也就在车里呆了一夜。
第二天中午,Amanda结束聚会,走向车里时,才想起来两个孩子还在车里,此时俩孩子在车里已经呆了15个小时了。Amanda看到孩子后,觉得情况不妙,但是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带着孩子去医院,而是如何才能逃避这个责任。
于是她不听朋友的劝阻,开车带着两个孩子回家了。到家后给两个孩子洗完澡换好衣服才去医院,医生问原因时,Amanda撒谎说孩子可能是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或者是在公园闻到了什么不该闻的味道才会变成这样。经验丰富分医生一下子就看出来Amada在撒谎。
后来Amanda承认孩子在车里呆了15个小时才变成了这样,并且当天的温度将近30度,车里没有吃的喝的,两个孩子硬是熬了15个小时,也没等来自己的妈妈。
而Amanda可能会面临7万美元的罚款和两年的刑罚。
不仅是孩子,就是大人在玻璃关死的车里睡觉也会面临危险,别说是一晚了,有时可能连几个小时都撑不过去。
2020年,在深圳宝安区,道路管理人员在巡逻时,发现路边一辆车里有一名女子在睡觉,无论工作人员怎么喊,里面的女子都没反应,打电话也不接,工作人员顿感情况不妙,于是赶快砸窗户。
经过艰难的工作把女子从车里弄出来后,却发现已经晚了,最终女子还是抢救无效。
而从女子的停车时间来看,女子3点半左右才把车停到路边,工作人员发现时是4点,前后也就半个小时的时间,女子却在开着空调的车里离开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玻璃关死的情况下,晚上不能在车里睡觉。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缺氧吗?
一个人睡一晚上需要多少氧气?
人在睡觉时,每分钟耗氧量是200ml,按正常睡眠时间8小时来计算,一个人睡一晚上需要的氧气为:
8*60*200ml=96L
车内有多少氧气?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21%,但是我们每天呼吸时,并不能把21%的氧气完全利用,而是只能利用一部分。根据《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划》里面所提到的,空气中氧气浓度控制在18%-22%时,在这个空间里的人才是安全的。
所以如果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18%,则人体就会缺氧。
一辆普通车辆的空间按3.5m3,也就是3500L来算,那么这辆车里实际可利用的氧气为:
3500L*(21%-18%)=105L
由此可以看出,车里可利用的氧气大于一个人睡一夜所需要的氧气,但这只是理论上计算出来的数值。
如果一个车里睡两个人或者两个以上的人,那车里的氧气就远远不够了。而且如果是在夏天,那就更不能睡在关紧玻璃的车里了,因为夏季温度太高,人体需要的氧气是翻倍的,也就是说平时需要96L,那夏季就需要大概192L,所以夏季就算是一个人在车里睡一夜也会缺氧。
既然车内氧气足以供一个人在车里睡一晚,那为什么夏季在密闭的车里开着空调呆半个小时可能就有危险呢?
就拿上述例子中那位深圳的女士来说,导致她在车里昏迷的原因不是缺氧,而是一氧化碳。
汽车停止行驶,停在原地不动,并且开着空调时,汽车的发动机会进入到怠速空转的状态,此时如果汽车内燃油不充分燃烧,则会产生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会通过汽车的空调系统进入到车内,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夏季在车里开着空调,关紧玻璃休息,一般情况下,20分钟—30分钟可能就会引起一氧化碳中毒。所以夏季在车里休息千万不能粗心大意,最好是不要开着空调关着玻璃在车里休息。
如果实在是没办法了,需要在车里睡觉,需要注意些什么?
开窗通风
夏天可能是为了省油钱,冬天可能是为了安全,在车里休息时,大部分车主都喜欢把车里所有的窗户都关得紧紧的,这样做其实是不对啊,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不太合适。
在车里休息时,最好能把窗户打开,让车内外空气流通,不过为了安全,可以开一个小小的缝隙,不要开太大,只要车内不是完全密闭的就可以,和那点油费相比,还是命比较重要。
开启外循环模式
驾龄经验的司机在开车时,为了保持车内的温度和空气质量,喜欢开启内循环模式,这没有错,但是在车内休息时,还是要开启外循环模式。
外循环是利用风机将车外的空气抽吸到车内,此时车内外空气是流通的,可以及时补充车内的新鲜空气。
定期检查排气管是否漏气
定期给自己的爱车做保养,不光对车有好处,对车主更有好处,不能为了省钱而不按时做保养。
一旦排气管漏气,车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很容易进入到车内,导致车内一氧化碳浓度过高,如果车内是密闭的,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结束语
不过为了安全起见,尽量还是不要在车内休息,或者是在车里休息的时间不要太长。
但是有人喜欢自驾游,去的地方比较偏,为了方便,想着在车里睡一晚得了。如果决定在车里睡觉了,一定要注意好自己的安全。而且现在由于疫情原因,可能确实有人被困在路上,晚上如果在车里睡觉,也要多操点心,不要睡得喊都喊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