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库存鞋一手货源,如何寻找个股的起爆点?
引发个股起爆点的原因可以从基本面、消息面、资金面和技术面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且在不同的级别都可以有该级别的起爆点。但如果从主力资金操盘的角度来分析,一只股票的起爆点应该是指主力资金洗盘结束开始拉升时或者突破洗盘平台时的关键点。因此,从主力资金操盘的角度分析个股起爆点的逻辑如下:
先:对主力资金完成吸筹的判断
主力资金的基本操盘步骤是西吸筹、洗盘、拉升和出货。拉升一定是在完成前两个步骤之后的行为。因此,首先应该通过筹码分布和筹码转移,对主力资金吸筹的行为进行基本判断,确认主力资金已经完成吸筹,是判断主力资金洗盘的前提条件。
其次:对主力资金完成洗盘的判断
当确认主力资金完成吸筹之后。需要对主力资金的洗盘行为进行明确的判断。根据主力资金洗盘的基本手法边拉边洗、震荡洗盘和下跌趋势洗盘来判断洗盘的结束点。只有当主力资金洗盘结束后才可能进行拉升行为。
最后:洗盘结束时的起爆点和平台突破时的起爆点
当股票行情完成前两个步骤的之后,主力资金可以有两个关键点作为拉升起爆点。根据洗盘形态的不同,主力资金可以选择两种基本的拉升手法。第一是完成洗盘后随即开始拉升,例如下跌趋势洗盘完成后马上开启拉升,从而出现起爆点。第二是震荡洗盘结束时,主力资金先将股价推到震荡区间的上边沿,然后通过平台突破的方式出现起爆点。
笔者03年入市,至今已有十多年了。通过十多年的股市闯荡,练就了高超的看盘功夫,稳健的实战技能,干净利落的操盘手法,特此建立了一个微信公众平台:(傅宏轩)微信:fhx5983,每天讲解选牛股思路,在每天早上都会有很多粉丝朋友感谢本人分享的选股法,看懂后选出不少牛股,也是抓住了不菲的收益。
笔者每天坚持讲解,继续讲解来反馈粉丝朋友对我的支持,目前已经有很多粉丝都已经学会,近期都抓住了不少短线牛股。如果你也是操作短线的新股民,希望你发3分钟看完,之前选的牛股很多,就比如:
鲁信创投(600783),是在股价上涨中序之后讲解,当时股价未能连板,高位出现十字星,主力跟进,是绝佳的布局机会,果断拿出来讲解,果然在高位调整后股价也是连续上涨20多个点,很多看了笔者直播讲解的粉丝朋友都是抓到这波收益,这也是长期看明辰直播的粉丝朋友所能把握的利润!
哈投股份(600864),非常能体现笔者的选股思路,前期该股超跌反弹,回到杀跌位置,根据我所讲选股法,在股价站上5日线,把握,轻松收获涨停板,恭喜当时看到笔者选股思路文章的股友及时把握住了该股这波行情。
笔者对选出底部启动的爆发股非常擅长,此类短线股,赚钱速度快,拉升力度大,今天在笔者也是同样选出了一只有望从底部爆发的短线股,看下图:
看上图,此股经过前期波段式的震荡,出现了吸筹阶段,如今股价突破上行趋势线,上行空间打开,能不能超过前期高点,我们试目以待。至于该股后期走势,也会在选股文章持续跟踪讲解。
笔者在定期跟踪研究很久的几只类似鲁信创投、哈投股份的股..票已经选出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查...看 最后,如果手中有个..股..被套,不知道如何解..套,买..卖点把..握不好的朋友,都可以与笔者(微信:fhx5893)取得..联...系,笔者看到后,必当鼎力..相助!
没有选择中专中师而冒险上高中?
我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因为我是妥妥的中师生,而且是80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录取的中师生。但是我同事陈老师就是这样的。
陈老师的父亲的公社中学教师,1978年陈老师初中毕业考上了湖南道县师范(原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他父亲是50年代道县师范毕业,老陈老师看了看儿子的分数,竟超出了道县师范录取线40多分,就说:“老子道县师范毕业,儿子再读那个学校,别人笑我老鼠生儿钻地洞。不读!”
中学校长劝他父亲:“农村人读中师要得,国家包分配的,先跳出农门再说。”
老陈老师对校长:“我们学校考上了一个中专,你名誉好听些,光荣些。”
校长本来一片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于是就骂道:“你哈叭狗,我不和你说。”
就这样小陈老师由上了三年重点高中,81年参加高考,本科和专科都没考上,湖南省79年开始中专改向高中招生,分数线划下来,小陈老师又是道县师范。父子俩不服,继而参加了复考复读班。结果越考越差,每年离分线越来越远。
到1984年,小陈老师已经丧失了信心。县里招聘了600名民办教师,小陈老师教上了,这民办教师一当就是16年。直到2000年才转正为公办教师。
从此,年纪大老师们都叫老陈老师的外号一一哈叭狗。
感谢你的阅读;关注我,方便你阅读更多精彩的文章!
为什么有人说最忌邻居高过自己?
我们中国农村里的房子,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建筑特点,在使用材料,工法,营造空间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和发展趋势的统一化。
在以前,我们南方的干栏式建筑,大西北的窑洞建筑以及放牧民族的蒙古包,和大北京的四合院都是别具一格的,但是现在大都是以水泥钢筋混泥土房来取代之。
以我们云南为例,云南是多山多少数民族的省份,传统的建筑模式是四合五天井居多,大理的白族也有三坊一照壁的建筑模式,即三合院。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建筑模式,人们都是遵循依山为居,顺势而定的格居。
这里就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就是我们农村人在盖房子的时候,都不喜欢邻居的房子高过自己的,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建筑里的大忌,那为什么呢?
俗话说“东高不算高,西高压断腰”,据老一辈人说,东方是太阳升起的神圣之地,寓意好,而西方代表阴晦之意,有驾鹤西去的意思,所以我们农村盖房都讲究东面高于西面。
若是盖房的时候,自己家和邻居家在同一位置上,自己家建的屋遵循了东面高过西面的规律的基础上,整体上整幢房东面高过邻居屋,西边比邻居家过低的话,就会引起矛盾。
因为人们认为,你的房子把人家的气势给挡了,好运道都让你给占了,还有一个就是西墙比人家矮分明就是和邻居过不去。
在农村人们意识里,只有东边高了,青龙才压得过白虎,家里才能顺顺旦旦的,才能带来好运道。
也就是把东面比喻为青龙,西面比喻为白虎,东面要高一丈,不让白虎高一头。建房的时候你家的屋比邻居家的高,那气势看上去当然比邻居强,这肯定是不服的。
还有一个就是你家的房屋比人家的高,首先把人家家里的光线给挡住了,光照不到屋内,缺少阳气,屋内就会显得阴冷,对人和房子都不利。
农村人最讲究一个势字,不喜欢别人压着自己,在同一位置建房,一般都建同一高度,若是邻居家的房子建待比自家高,相互之间就会产生矛盾。
总之,房子建得高了,雨水自然往低处流,对低宅户也会造成生活上的影响,所以无论是住还是从风水的角度来看,邻居家的房子高过自己家的,都是不好的。
滕王阁序在古文中处于什么水平?
绝对属于上乘佳作,说是王勃口占而成,但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你只能说王勃这人脑子太好,自己提前就写好了,然后现场给默写了出来。
为什么有人说这篇文章不属于一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对六朝辞藻堆砌的鄙视,这个从隋唐就开始了,认为文风质朴才是最好。另一个是认为这篇文章没有什么思想性,于治国治民没啥用处。
但,文学的本质就是文章的形式美,而纯文学就是文字的形式主义。为什么陈子昂一发忧愁,就是《登幽州台歌》的千古佳作?别人怎么就不行?古往今来多少人,得有多少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小人物,也常发忧愁愤懑之情。但是,他们发了也就发了,没人记住他们是怎么发的、也没人记住他们发的是什么。原因就是陈子昂把文学玩到了极致,其他人不行。王勃的这篇文章也是如此,文字的形式主义已经玩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另外,就是古人文章的两个走向,即便现在也是这两个走向。一个走向是言以载道,就是要写致君尧舜上的济世文章;另一个走向是独抒性灵,就是要写自己的感受、感悟和感触。王勃的《滕王阁序》属于后者,我就是写我自己的,这难道不行吗?怎么就被鄙视了。
至于滕王阁序的文字美,就不说了。这里面随便拿出一句话,都是上乘之作。说里面只有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堪称千古佳句,那是王勃自己跟自己比,是金子中比出来的金子。对于后学之辈,最好每一句都认真读一下,享受一下这种文学的形式美。但是,读起来可能要费劲,因为用典太多所以门槛稍微高一点儿。
需要说的是《滕王阁序》的结构设计和独抒性灵,也是难得的巧妙。你学不来王勃的才华横溢,但可以学一下他的文思精妙。如果中学生写作文,完全可以拿《滕王阁序》当标准参照。看王勃是怎么设计结构的、看王勃是怎么借景抒情的、看王勃是怎么独抒性灵的。
文章的第一部分,基本属于写景。先写高朋满座、胜友如云,简单说就是把当时之人全给夸了一遍;再写滕王阁的美景,于是有了千古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怎么美?这一句就足够了。别人都是美景壮美文,而王勃则是美文壮美景。这一篇文章足以为滕王阁增光添彩。
文章的最后部分,也就是第三部分,主要是抒情,即独抒性灵。美景也看了、聚会也聚了,然后势必就要曲终人散,玩到尽兴之时也就是各赴前程之刻。即所谓: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那么王勃也要临别赠言,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怀。他是什么情怀呢?他渴望投笔从戎、他渴望施展抱负、他渴望乘长风破万里浪,却无奈“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而这种遭遇也不是王勃自己所独有,古之才华横溢而抑郁不得志之人,比比皆是,即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那这是什么原因呢?接着王勃就是一种比较豁达的叹息了: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前面是状景,后面是抒情,王勃要是直接状完景就去抒情,那就真心没水平了。不是辞藻不够精美,而是才思不够精妙。这也是我们一般人常犯的错误,借景抒情,然后就真写完景就玩抒情了。而在这之间,你必须架起一座桥梁,把你写的景和你抒的情连接起来。
所以,文章的桥梁就是第二部分,关键的一句话: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天高地迥、宇宙无穷,而人又是多美渺小啊!一曲悲歌总要响起、一声叹息总要留情,于是兴尽悲来。然后,然后王勃再过渡到最后一个部分去独抒性灵。这种写法才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为什么说文章就是文学的形式主义?非但字词上是如此,即便是文章结构上也是如此。好文章总是好得那么殊途同归,而烂文章总是烂得那么千奇百怪。
你可以看一看王羲之得《兰亭集序》也是这么设计,前面状景最后抒情,但中间桥梁则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你还可以看一看范仲淹的《登岳阳楼记》也是如此设计,写完景了但总要抒情,而范仲淹要抒的情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你前面说了“淫雨霏霏”才“感极而悲者矣”、“春和景明”则“喜洋洋者矣”,怎么就非要一定是你的士大夫之情呢?原因就是这句话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当如此、士大夫当如此,我范仲淹也当如此。
所以,后之好学者就不要质疑古人了,王勃的这篇文章绝对是上乘佳作,全文背诵做不到,起码也该认真熟读。千万别拿着自己的确认偏误,说什么文章当质朴,你玩不了文学的形式美才去要什么质朴;更别说什么于济世无用,文学不全是拿来当饭吃的,王勃本来就是要独抒性灵而没想着言以载道。
知青是我心中偶像?
谢谢邀请。
我是知青,在汉族地区插队6年,在彝族地区插队1年。
农民及其后代,高看知青,我觉得原因有三:
首先,知青有文化,而当时农村人受教育的普遍水平很低,文盲很多,读报这简单的事情都得知青干。还记得生产队一个叫王瑶X的姑娘,当时一个小学教师追求她,给她写信,她不识字,就从远远的山塆走到我住处拿那教师写的求爱信让我给她念。
我后来在彝族生产队时不仅读报,还办夜校,教认字。
第二,知青的家在城里,当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让城里人享受的待遇农村户口的人享受不到,如粮油、副食品、工业品按月供应,农村人是没有的,反而要交公粮交油料交棉花……,当时叫“上征购”或“完征购”。
我就曾经和农民一道挑着稻谷走泥土小路从山里出来去公路旁的公社机关所在地上征购,还曾去公社扛回又粗又长的水管。
有个教罗X禄的农民奉命上征购时扛着风车去公社修,一到立即被扣留,当场开大会批斗,因为有人告了他。多年以后我把这事写成小说《记得那是夏天》。
上征购之前我们得把稻谷晒干风干净。我晒过风过稻谷,还会栽秧薅秧打谷,还会种、收玉米、荞子、小麦。
有一年我一分二厘自留地(实际上由于队长好心而不止)全种的小麦。成熟后请假收割一天,晚上风麦,由于太疲倦睡倒在风车旁麦草上,被蚊蚋咬醒继续风,风完在石磨上推一点玉米粉搅糊糊吃。
后来背了一背篼回镇上的家。走了几十里,最后过镇外的河下渡船时走在斜搭着的跳板上,身子一歪,一大半小麦“刷啦啦”倒进河边浅水里。
上了河坎就是通往家的街道了啊,我怎么这么倒霉!
我把这年种小麦最后倒进河水的事称为我知青生涯的“小麦史诗”并写成散文。
我还背回过自留地种的蔬菜送给朋友张克伦,有一次在菜市场把蔬菜(一背篼辣椒)卖了得到六元钱,全部送给他家买菜。我后来教书还一个暑假给他义务打工。前两天他去世了,我很难受,想到这些心里稍微好受一点。
第三,知青有业余爱好,画画玩乐器唱歌甚至照相(那时很不容易照相更不容易买得起照相机),让农村人感到新奇好玩。我在彝族寨子当知青的时候,工间休息除了给彝族同胞发连环画看,还画速写,现在看来那些速写很有生活气息。
其实,当年,农民在我们知青心中也是偶像。
我们当年是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在彝族地区是奴隶半奴隶)“再教育”的。农民的勤劳、朴实、厚道、善良、吃苦耐劳让我们感到新鲜感到可敬。清新淳朴的汉族、彝族的山歌让我们陶醉,单是一组薅秧歌就比我在读书时唱过、演过的薅秧歌不知丰富多少。
农民其实是把知青当上等人对待的,有些知青还大模大样地偷摸、打架,甚至有《偷鸡谣》流传,这首知青歌曲描述调皮的知青怎样去偷生产队长的鸡。
我说这些,并不意味着知青过得很好。
我在汉区,住晒垫围起来上不封顶睡觉也看得见对面山上茶马古道高高石梯的一间农民的还没来得及装板壁的屋,寝室兼厨房。没有门,还是我朋友张克伦来玩,给我做了一道木门。他是木工,做门很专业。
起初,房东让我和堂兄在他家搭伙。我们过年过节回镇上的家,他们家那么多人从不跨进我们的实际上是他们的那间屋一步。后来他们家在外读书的最小的那个小孩毕业回来了,大儿二儿都已成婚,当时我堂兄已经调回城,那老三也只是在隔壁连晒垫都没有围的磨房上空的房架上用木板搭了一张床,和我的床只隔着几尺的距离,晚上和我聊天。
在彝族地区,彝族生产队长邀请我到他家过彝族年,有个彝族社员邀请我到他家吃饭吃水果。
但城乡收入和生活的差距让我们日夜盼望回城,尽管有城里的家做生活的后援,尽管农民对我们好,但农村生活实在艰苦实在陌生。
是的,农民比知青苦得多,但他们毕竟生活在自己祖祖辈辈的家里。
起初我在汉区茶马古道旁边的山村里当知青。那里不但处处水井,还是一条流出山外很远的山溪的发源地,吃水没问题。后来到了彝族赤虎寨,那里就只有一个沁水口,如果汲水的人多,我就等所有彝族同胞们汲完水我再汲。我还办夜校,生产队改田改土,我还一个人去炸药仓库背炸药。
有一天晚上办完夜校,由于彝族同胞尽情歌舞搞到很晚,我感觉太疲倦,回家倒头就睡。第二天早上发现没水,舀了屋旁污水坑里的水煮面吃,然后碗都没洗就去追赶上工的队伍。
总之题主所谓对知青的崇拜主要是由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城乡差别造成。
现在,农村已经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最近我回生产队一看,水泥路户户通,从213国道通往家家户户门口,自来水、电视机不用说。过去我们收工回来吃了饭第一件事是去水井挑水,我们要看电影得走很远很远的路,站着看,看完打着火把回来。这样躺在家里看电影,一拧龙头水就出来,出门就是“公路”的日子想都没有想过。
那次回生产队我是打的,当初6年来往于城里的家和乡下生产队几十里路,可全是步行。当年不要说的士,连巴士也没有。我去凉山前把床和小木柜搬回家,出山全用肩膀扛,上了国道用架架车拉。我朋友张臻祥帮的我。我去凉山时,扛一个装着锅碗瓢盆弯刀菜刀火钳书籍文稿衣服被褥“像房间那么大”的一个包裹走到汽车站。
过去我们进山出山都是走泥土小路甚至田埂,下雨天稍不注意就摔跤,我佩服当年的我,抢种抢收季节居然也能挑着重担在泥泞的山路上走。
当年我只要回到生产队就不穿鞋。有一年冬天挑一挑红薯到邻县沐川换粉条,身穿棉袄,打着赤脚,走在茶马古道的石板路上,没换到粉条又挑回来。我把这经历写成散文《失敬,茶马古道》。
后来我一篇“反动”文章丢失,怕在本地枪毙惊吓父母,就跑到凉山去了,希望在那里枪毙。两年后运动结束,警报解除,我写一散文《毒蛇缠心七百日》以记录我的提心吊胆。
那时我已被彝族同胞推荐读书(彝族同胞推荐我读大学,为了保险,我选读了中师)并被抽调到州展览馆写写画画。
想不到由于读书不多,教初中时等于初中生教初中生,起初无法胜任,考省出版社成绩好却因文凭不达标被刷下来,后来教了近三十年两个毕业班的语文,却因为过不了大学文凭硬杠子而没资格评高级教师。
高师函授读过,没参加结业考试。鲁迅文学院(函授)读过,与文凭没有半毛钱关系。
我就是在最偏远的山区初中也教出过全县中考语文状元啊,教育局来人叫我当教导主任我不当啊!
当年中考考两次,全校预选上线的学生都由我统一做考前复习啊!
学校的计划总结和高级教师申报材料都是我在搞啊!
我学生演讲比赛全校第一啊!
我几个学生在省教育报发表作文还有一个上作文版头条啊!
校志我写的啊!
学校标语奖状和教室、办公室书法我写的啊!
那些教学远不如我的却还是看不起我,联合起来孤立我,嘲笑我毕业的“凉山五七共产主义大学师科”——其实和财校、卫校、农校合并前就是凉山民族师范校。
那次我回当年下乡的生产队,看见我住过的房屋已经消失,荒草荒树一片!
转合水的农家院只剩下当年的厨房,剩下那房东的二儿子——房东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媳妇,连他们的三儿子都死了!他大儿子搬新房去了。
那厨房里放着一口乌黑发亮的棺材!
后来那房东的二儿子听人劝说,去了九井乡(现在是九井镇)养老院。
(梯田)
(罗中立名画《父亲》。
有一年除夕,罗中立发现一位老农民受生产队派遣,在城里公共厕所守粪便,防止别的生产队挑走。他由此想到,农民应该是城里人的衣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