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打鼓玩具货源,手拍鼓儿童玩具不会唱歌了怎么回事?
亲,因为你在打鼓的时候会分散注意力,所以唱歌就不会集中,唱的时候就会和打的鼓和不起来,建议把歌词一点一点的掐进去
幼儿学乐器几岁合适呢?
小朋友最适合学乐器的年龄是多大?
答:小朋友最适合学乐器的年龄为幼儿园小班以后,这时孩子为5岁,春节就6岁了!
二胡皇后宋飞大师以及赵寒阳等著名教授都是5岁开始学二胡的。
不管你的孩子学什么乐器?5岁这是最适合的年龄,理由何在?
孩子从胎教开始就用音乐薫陶,5岁之前受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教育,孩子对音乐就产生一种爱好和兴趣,加之送入幼儿园经过半学年的纪律训练,孩子各方面都成熟多了,所以容易入门。
有人认为三岁都可以学钢琴,那是世家,边学边玩,正常百姓不适宜,吹管乐和费力气的乐器也不适合。
她就是6岁学的二胡,年年参加市省京比赛,一书包金奖没有其它奖,为江苏形象大使!
孩子学艺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太远了不方便,还有家中要对自己量体裁衣,本人是什么素质,孩子是什么素质,要有切合实际的目标去培养孩子,是走专业道路,还是业余爱好,心里有了底再去具体付出,不要反对,这是生活经验。
他6岁学二胡,在京获金牌,江苏形大使
我教二胡,最小的学生只4岁,这是家长隐瞒的,其余5岁6岁的都很适合年龄,小学生中四年级来学的不少,三年学完拾级。
他6岁学二胡,获京金牌,江苏形大使
小孩可利用幼儿园三年没有学业,有时间练功,进入中高年级课程多练功就不多了,但我有一些学生就是六年级考拾级了,也是学得很好,一样能参加公演和各级比赛夺金。
她获泰州民乐比赛第一名因为她们聪慧,学习成绩又好,做作业又快,思路反应敏捷,这种学生老师也教得轻松。
【例子太多,随手翻到的这几张照片,分享证明一下!】
孩子太小学艺是因为有家庭先诀条件,正常百姓的孩子5岁前学艺等于半送学费半玩,孩子还没达到这个能力,
她4岁学二胡,一年级考完拾级,获京幼儿A组金奖,参赛曲《三门峡畅想曲》所以你想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配合学校的音体美考试算成绩,孩子最好在5~10岁之间学艺。
经常有这样的提问,高中了、大学了,音乐小白,学什么乐器好,实际都晚了,重要是没时间练功,艺术是水磨功,哪天不坚持练功再聪明也不行!
谢谢你的阅读!
人死后的衣物该怎么处理?
一位50岁的殡仪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人去世后,家属千万不能将逝者的衣物随便扔掉,否则会惹上麻烦。只需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就能解决逝者衣物的处理问题。
2020年7月,正值学校放暑假期间,同村的一位35岁的表叔,中午在水库边钓鱼时,发现河中间有3名男孩溺水,表叔想都没想就去救人了。由于表叔从小生活在水库边,所以水性还是比较好的。
表叔游到河中间之后,先拉着其中一个快沉底的男孩往岸边游,随后又返回河中间继续救援。第二次又拉了一个男孩到岸边,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将两个男孩救到岸边后,表叔随即又游回河中间,准备救第三个男孩。
可谁曾想,表叔在救第三个男孩时小腿抽筋了,他用尽全力,将最后一个男孩向岸边的方向推去,自己则被反作用力推向了水库的更深处。此时,附近村民闻声赶来,其中一位会游泳的青年将第三个男孩从河里拉上岸。
被救上岸的男孩大声呼喊着,告诉村民水库里还有一个人,而此时的表叔已经离岸边很远了,不仔细看根本看不清具体位置。
得知此事后,刚刚那位救人的村民又穿上救生衣,朝表叔的方向游去,可还没等游到那,已经看不见表叔的身影了,村民在水里沿着男孩们溺水位置,找了许久,还是没有看到表叔。
无奈之下,大家只好返回岸边,找了一些船,在水面上扩大搜救范围。
此时,三个男孩的父母们,也赶到了水库边,抱着自己的孩子便开始指责,至始至终都没有问起表叔找到没。
随后,其中一个男孩的父母跑到表嫂的面前说,你老公是主动去救我家孩子的,并不是我们要求。所以,你老公要是出什么事情,跟我们家孩子没关系,大家都是一个村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可别赖上我们家。
听完这话的表嫂瞬间气晕了过去,心想自己的老公好心去救人,现在却落得这下场,人只是没有找到,但也不代表就会出事。其实同村的不少人都在背后议论,说水库的水这么急,人怕是凶多吉少了。
但表嫂根本不去理会这些闲言碎语,还是坚持让家里的亲戚帮忙找,可能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吧,在表叔失踪的第三天,家里的亲戚在水库下游找到了表叔。而此时的表叔已经是一具冰冷的遗体。
表嫂的头发一夜之间全白,仿佛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每天在家里沉默寡言。很快表叔的事迹就传遍了十里八乡,不少热心的村民主动来参加表叔的葬礼。村里也给表叔一个“见义勇为”的奖状。
表叔的葬礼举办完之后,家里还有一些他生前穿过的旧衣服,有些甚至都是新的,表叔一直是个节俭的人,只要衣服不坏,他都不会买新的,也有好多衣服是过生日时家里亲戚送的,到现在都没有打开穿过。
村里不少人劝表嫂还是将表叔的衣服都扔掉吧,以免睹物思人看见之后伤心难过。但家里一位在殡仪馆上班的亲戚却说,人去世后,千万不能将逝者的衣服随便扔掉,否则会带来麻烦。
逝者的衣物为何不能直接扔掉?
这位在殡仪馆上班的亲戚说,人去世后衣物之所以不能随便扔掉,主要是这几个原因:
浪费资源
在农村,不少家属会将逝者的衣服扔进垃圾桶里。一方面是想不到更好的处理方式,另一方面是放在家里没人穿,看到了还会伤心。
其实这样做,无疑是浪费资源的一种表现。尤其是一些突然离世的人,家里说不定还有许多新衣服,就这样扔掉属实比较可惜。
阻断细菌的传播路径
当一个人去世后,身体的各项器官也会随之暂停工作,但体内还会留存一些营养物质,而这些营养物质也是滋生细菌的源头。
所以,当人去世后,如果家属将逝者的衣物随便扔掉,难免会扩大细菌的传播范围。所以逝者的衣物不能直接扔掉,只需要几步简单的操作,就能轻松地处理。
人去世后,衣物该如何处理?
陪葬处理
十几年前土葬流行的时候,农村办葬礼时,都会将逝者的随着物品放到棺材里,跟随遗体一起土葬。
现如今,火葬已经成为丧葬模式的主流,遗体火化成骨灰后装进骨灰盒中。由于下葬棺材变成了骨灰盒,面积缩小,也就意味着逝者的遗物无法跟随骨灰一起下葬。
因此,一些家属会选择将逝者遗物埋在骨灰盒旁边,毕竟这是逝者生前的东西。
送给亲朋好友
如果是一些新衣服或者没有坏的衣服,完全可以送给家里的亲戚朋友穿。当然了,一定要跟亲戚提前讲明白,这件衣服的来源。如果能接受的话,就可以将衣物送给别人。
如果不接受也是要表示理解的,毕竟现在生活条件逐渐变好,旧衣服都很少有人穿了,何况是逝者的衣服呢?
回收再利用
众所周知,衣服的材质大多是纤维和棉,如果将它烧掉,难免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它的有害气体,不仅污染空气,燃烧之后的残渣还难以分解。
所以,将衣物进行焚烧绝对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倒不如将这些衣物进行捐赠或者出售,给哪些有需要的。虽然这些衣服二次销售价值不大,但拉到工厂里打碎之后可以作为原材料,继续生产新的商品。例如,拖把、地毯等。
写在最后:
通过以上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人去世后衣物千万不能直接扔掉,可以处理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外,还可以请教一些有经验的老人。
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办呢?
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么样?
李承乾有一个叫“称心”的乐童,只有十几岁长得十分俊美。乐童多才多艺尤其擅长歌舞,李承乾非常宠爱他。此时的李承乾已经有了太子妃,太子妃还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李承乾根本不顾及这些,也不顾及李世民的颜面,竟然和称心卿卿我我同床共枕。
李世民知道后勃然大怒,送这个乐童去了极乐世界。李承乾被骂得狗血淋头,太子位差点不保。就这他还不思悔改,反而在东宫为称心建了一座灵堂,还为他塑像,让宫人日夜焚香祭奠,追赠官爵,常常为失去称心而泪流满面,还装病几个月都不上班。
《旧唐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太常乐人年十余岁,美姿容,善歌舞,承乾特加宠幸,号曰称心。太宗知而大怒,收称心杀之,坐称心死者又数人。”
《新唐书列传第五》:“东宫有俳儿,善姿首,承乾嬖爱,帝闻震怒,收儿杀之,坐死者数人。”
如果这您还觉得不够荒唐,那么下面李承乾所干的事还有比这更荒唐的。
李承乾的父亲是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母亲为文德皇后长孙皇后,千古贤后,爷爷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如果从遗传学上来看,李承乾也不会差到哪去。
嫡长子李承乾是父母手心里的宝,爷爷李渊也非常喜爱他,因他生在太极宫承乾殿,李渊以此殿给他起名,有希望他“承继皇业,总领乾坤”。李承乾5岁多时,唐太宗就请来儒学大家陆德明做他的家教,他8岁被立为太子,12岁就开始监国。
起初他还是个有上进心尊敬师长的好孩子。
“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并非他爹夸大其词。
他的老师李纲脚有毛病不得不乘轿子进宫,李承乾每见到老师就扶着老师进殿上座,毕恭毕敬地行礼,请教问题时态度诚恳有礼。李纲病逝后,他亲自为老师立碑。
李世民只要出差或者巡游,就让李承乾留京监国,每次他都将朝政处理得有条不紊,赢得李世民嘉奖。李世民让他写治国之策时,他大笔一挥,刷刷刷一会就写满三张纸,而且观点新颖独到,内容很有价值,唐太宗喜笑颜开,连忙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
李世民对太子的老师班子更是上心,他叫来于志宁、杜正伦等让他们对太子细心教导。
就这样一个大有前途,能成为未来明君的李承乾,后来却突然成了废材。
正处在叛逆期的李承乾在一次骑马时,因太贪玩不小心摔下马背,受伤很重,可能是骨折了,反正他从此就成了瘸子。
这对李承乾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而他的母亲长孙皇后也已不在人世,崩时只有36岁,没有合适的人给他做心理工作。
身体的残疾导致李承乾心理的残疾,他觉得没有安全感,自认为自己完了,以后没有人愿意支持自己这个瘸子当皇帝,他开始自暴自弃起来,越来越叛逆。
其实他的父亲并没有放弃他,在他残疾后,唐太宗不遗余力“搜访贤德,以辅储宫”,继续加强他的师资队伍。
李世民请于志宁、杜正伦、李百药、张玄素、房玄龄、魏征、孔颖达等贤臣名将辅佐他,还让刘洎、岑文本与马周、褚遂良等天天去太子府疏导谈论。可李世民万万没有料到他找的这些人,对处于叛逆期中李承乾非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起了反作用。
这些明臣贤将大都以直谏著称,对于善于纳谏的李世民来说这些人都是宝贝,而对于逆反的李承乾来说,他们就是一群讨厌的小丑。
当李承乾盖个房子,于志宁(北周太师于谨的曾孙)就指责他不知节俭,太奢侈。李承乾刚和宦官斗玩一会,于志宁上前就是一阵猛批,还说他这样玩下去就会变成亡国的秦二世。
冀州衡水孔颖达更是将直谏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种激烈程度让后来者望尘莫及。他爱用第六感发话,只要感觉李承乾哪里有错,就立刻修理一番。就连李承乾的奶妈遂安夫人都看不下去了,她告知孔颖达,太子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见,适当的时侯给他留个面子,不能总是当众劈头盖脸地横加指责。
结果这个孔子的第31世孙却铁了心心,继续将直谏之路走到底无怨无悔“死无所恨”。
结果可想而知,叛逆期的李承乾对孔颖达“谏诤逾切,逾不能纳”。
至于张玄素,在隋朝为官时是出了名的铮铮铁骨,凡是他认准的事就一溜烟坚持到底。他对太子有一种拔苗助长之心,张玄素对直谏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时时刻刻都想着进谏,强制李承乾立马听他的。结果太子对他的厌烦越来越强烈,恨不得让他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太子秘密找了杀手刺杀张玄素,差点让张玄素死于非命,但是倔强的老张仍然继续在太子面前碎碎念。
李承乾烦透了,对于这些直谏老臣,奉行“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的套路。
李承乾和老臣们玩起了打马虎眼的游戏,正式开始了他的荒唐之旅。
在大庭广众之下,李承乾总是一本正经,满嘴的儒家学说,忠孝仁义。背地里却歌舞升平玩物丧志。
对师资班子的到来,李承乾表示欢迎,该行礼行礼,该自我检讨自我检讨。还把大臣们老生常谈的说辞背得滚瓜烂熟,大臣们刚一张口他就滔滔不绝讲出来,弄得大臣们面面相觑,如鲠在喉,无言以对。
初尝“成就感”的李承乾更加肆无忌惮。
他喜欢上了突厥民族风,他让宫人们为他准备了突厥衣服,他要穿出潮流,穿出时尚。他还模仿突厥人,叽里咕噜说起突厥语,突厥语属阿尔泰语系,听起来和蒙古语差不多。李承乾还住到突厥人那样的帐篷里,每天亲自杀羊烤羊肉,活脱脱一个唐朝异类。
更让大臣们气得发抖的是,李承乾还要当突厥可汗,表演活出丧。
他对手下说:“我假装是可汗,现在死了,你们按突厥风俗给我治丧。”
说完就躺在地上装死。
侍从们也穿着突厥人的衣服,学着突厥人的样子骑马,围着躺尸的李承乾转圈圈,边转边号丧。他还强迫下人们自残,让他们遵循突厥风俗用刀划破自己的脸,以表哀痛。
玩得兴起时,李承乾还宣布说:“等我君临天下,定会到金城以西打猎,披头散发公开当突厥人。”
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李承乾还偷偷运进宫一批突厥小人来表演马戏杂技。
于志宁担心里面有突厥奸细,担忧太子的名声,多次上书劝告,没有效果。
唐太宗对自己儿子的行为了如指掌,他招来李百药、杜正伦等人时时规劝太子,希望儿子能幡然悔悟。
可是几个人轮番上阵,无一人能说到太子心里去,杜正伦无奈之下只好打出李世民的招牌来压制太子,杜正伦对李承乾说:“这些都是你皇帝爹爹让我们来劝你的,你不听话你爹有招治你”,李承乾一听这话非但没被吓住,还怒气冲冲找李世民质问。“承乾一怒之下抗表闻奏”。最终杜正伦落了个里外不是人,唐太宗以杜正伦“何故漏泄我语?”将他贬官。
话说回来李承乾这样玩,胆也真够肥的,也许是因为他掐住了自己老爹的麻骨,知道自己老爹护犊子,不怕不怕啦。
不过他玩突厥人的那些,虽说李世民不给他计较,那么这让饱受突厥人苦害的唐朝万民怎么看?让那些捍卫疆域和突厥奋力拼杀的将士们怎么看?
自从唐朝建立以来,突厥就一直侵扰唐朝边境,欺负唐朝国力弱小,动不动就掠夺人口和财物。
李世民刚一登基,东突厥可汗就发动20万大军进逼唐朝,驻扎在还差 40里就到长安城的渭水桥北沿。李世民感到憋屈窝囊,恨自己无力抗衡。他只好亲率所有众臣和部将隔渭水与颉利可汗谈判,最后渭水结盟,把金帛财物许给突厥,年年进贡为条件作为缓兵之计,这才让颉利可汗滚回老家。
从此,李世民暗暗发誓一定要与突厥决一死战,一雪耻辱。
30年的抗战序幕从此拉开,战场上将士们血流成渠,直到唐高宗时才彻底把突厥灭掉。
储君李承乾却在敏感时期喜欢突厥人,要当突厥人,这是什么脑回路?变态王还差不多,而且还传染。
他带着只比自己大一岁的小叔叔,唐高祖李渊的第七子汉王李元昌和自己一块玩耍。
李元昌小时候也很聪明好学,会画一手好画,如果不胡混说不定能成为著名画家,可是他和李承乾如蚁附膻。
他们二人都爱上玩残暴游戏,游戏开始时,他们每人带一队穿着铠甲的人马,人手都拿着尖锐的武器,就像罗马角斗士一般相互刺杀。哪怕双方浑身是血,只要李承乾和李元昌不喊“停”,谁也别想停下来,如果拒绝参加就会被毒打而死,这些人被折磨的苦不堪言欲哭无泪。
李承乾还对李元昌说:“等我当了皇帝,我就安排万人团的军营,让他们来个大决斗,到时咱二人一块观看,岂不美哉!等我继承大统,就把那些直谏的大臣全杀光,看谁还来劝谏。”李元昌表示大力支持。
两人玩着玩着就玩起了谋反。
“十六年,元昌来朝京师,承乾频召入东宫夜宿,因谓承乾曰:“愿陛下早为天子。近见御侧,有一宫人,善弹琵琶,事平之后,当望垂赐。”承乾许诺。又刻臂出血,以帛拭之,烧作灰,和酒同饮,共为信誓,潜伺间隙。十七年,事发……”——《旧唐书?卷六十四?列传第十四》
他们召集了一个100多人的暗杀团队,还有王公大臣团队,计划先杀李泰,再杀李世民。
李泰是李承乾的同胞弟弟,李世民的心头肉,是他最爱的儿子。李世民对他的宠爱有时超过了太子,不应该是溺爱,这种溺爱逾越了礼制。李世民经常带着他四处游玩,一会看不见他就想他。一天见不到他,就用自己养的白鹘去送信,一天往返数次。
李泰被封魏王时,李世民不舍得他去封地,还下诏让他住武德殿。武德殿和东宫挨的很近,宫殿相通,唐玄宗刚当皇帝时就是在武德殿听政的,而且上殿时李世民还允许李泰坐轿子去,这在其他诸皇子中是绝无仅有的。
李世民对嫡二宝如此溺爱,这让大宝李承乾情何以堪?
成了瘸子的李承乾,危机感越来越重。而李泰又对太子位有取代的野心。
李承乾显然有点沉不住气,派人去刺杀李泰,失败,接着要去逼宫。
还未等开始行动,李世民的五子李祐先谋反了。
李承乾得知后,露出蔑视的笑容,对自己的卫士纥干承基说:“东宫西墙,距大内正好二十步左右,谋划大事,岂是齐王所能比的!”
齐王李祐是李世民的第五子,爱结交奸邪的人,李世民就让一位正直的大臣权万纪去辅佐他。结果上下级关系搞得很不好,矛盾僵硬白热化,残暴的李祐想都不想就杀了权万纪。事后他担忧李世民会处置他,就直接起兵造反了。
叛乱刚开始就被扫平,李祐被赐死。
余党被揪出,经审问牵连到太子的卫士纥干承基。这个卫士为了自保,出卖了太子,把太子党的所有计划全部抖搂出来。李世民听后如万箭穿心,肝肠寸断。
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哪怕是亲爹,李世民终于对李承乾不满了,他废黜了太子李承乾,将其贬为庶民,流放到黔州,李承乾在这里过了两年生不如死的日子,最后抑郁病死。
结语:
李承乾的一次次变本加厉的叛逆,最终让李世民忍无可忍。他玩非主流撒马特,分桃等等,这都是不良爱好,起兵叛乱这是作死。李承乾荒唐成这样,有这样的结局,也是必然之事。这才是典型的不作死不会死。
易烊千玺能否回到从前?
易烊千玺“萝卜坑”事件,其实不存在路人缘崩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网友们对明星的要求拔得太高,才会让事件发酵得如此厉害。
大家觉得他已经走红了,比普通人的资源丰富,已经拥有了普通人没有的财富、荣誉和便捷,那么就不应该再和普通人竞争上升渠道了。
这样的认为,有道理,但不能强加于人。
如果是你的儿子,拥有了这么好的起点和机会,你会跟他说:“把机会让给那些比你不容易的人吧,你就不要再往上了。”你会这样教育你的孩子吗?
也许因为他的已有资源,他拥有了一些便捷,社会本来就免不了会有一些潜规则,中国人的通病就是这样。但是资源和便捷,也是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不是谁都能拥有的。
我们虽然讨厌这些潜规则,但是谁又能完全逃得开呢?成人的世界,没有嘴上说的那么简单,“融会贯通”谁都不可能“一条道走到黑”。
只是因为他红了,是公众人物,大家就对他有了苛刻的要求,其实以平常心来看待,你会喷他吗?
我是中年妈妈,并不是他的粉丝,对他关注并不太多。只是觉得他没有触犯什么道德规范、或是底线,既然他都发文说放弃了,也就没必要非要再论个究竟,非要说人家就是因为心虚才放弃。
他不管怎么做,大众都有话说的。关注他日后的作品和行动吧。
希望易烊千玺通过这个事件,更加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做一个正能量的、脚踏实地的好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