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大品牌化妆品一手货源,女人喝什么最美容养颜?作为一个无敌爱美的小仙女,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美容养颜健身之道。
本人身高168 ,体重常年徘徊在90-94斤。(对,我就是怎么吃都不会胖的那种人……)皮肤还算不错,遇到生理期偶尔会有几颗痘冒出来……如果吃的太辣或者太油下巴和屁屁还会长火疖子……是不是有点扯远了!!OK……下面,我们进入正题。
每天喝什么
每天早上起来,我一定会喝一大杯温水或温柠檬水。水本来就可以帮助我们身体排毒,加上柠檬中所含的维生素C更能加强清除血液里的毒素,保持肌肤光泽,还可以减少皱纹。
但是,柠檬中会含有一些光敏物质,口服亦会给人体吸收,伴随阳光照射,然后使皮肤变黑,而且敏感。那么柠檬水的正确做法是什么呢?
1,最好是选择新鲜的柠檬。因为新鲜的柠檬香味特别浓,维生素C的含量也比干柠檬片多。
2. 水温在60到70摄氏度比较适合。泡柠檬的水太凉了,不容易把柠檬泡得香香的。如果用滚当的水来泡,又容易把柠檬泡得苦苦的
3.柠檬水一般放一点糖或者蜂蜜会更好喝一点。但是放糖的量也要控制好,一般放一小勺糖就可以了,不多也不少,不然容易发胖。而且,有胃酸过多的人,最好不要喝柠檬水。
酸奶也是我每天要喝的东西
讲真,自从每天都喝酸奶以后,消化变得特别好,再也没有便秘过,而且,每天拉臭臭的时间点都在早上七八点左右。也没有口臭之类的问题。
2 每天吃什么
早餐一定要吃,早餐一定要吃,早餐定要吃!!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答主我自从上了大学以后,没有家人照顾了,吃早餐这种事情就随缘了,几年下来,经常头晕,胃也经常痛,脸色蜡黄。现在工作了,每天必须要吃早餐,不然一上午都是晕乎乎的。我早餐一般都是包子,豆浆,麦片,鸡蛋。每次都吃到有一点撑撑的感觉……两个月以后,同事说我气色好了,脸色红润了,打人也有劲了……
午餐也是一定要吃的,一般吃午餐的菜都是牛肉,鸡肉,鱼肉比较多,偶尔也会吃米线之类的东西。每次稍微感觉有点饱了就不会在吃了。第一,是饭量确实不大(每次聚餐,朋友都把我算0.5个人)。第二,吃的太多,下午会犯困。我们公司公司没有午休的时间。
下午3-4点左右 我都会吃水果,一般是一个苹果,一个橙子,有时候也会吃橘子,火龙果,草莓。喝点酸奶。
晚餐随缘啦,一般喝粥什么的。
平时除了三餐规律,还会喝一些养身的茶。
绿茶 平时吃了油腻的饭菜以后,我都会喝一杯绿茶。绿茶含咖啡因和生物碱,所以能解油腻。 玫瑰花茶 每天都坚持喝 脸色很好其他的以后想到在补充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
西安有哪些老街巷?
大西安,一个文化底蕴极端深沉的城市
和其他城市比历史谈内涵
何须钟楼、大雁塔、兵马俑……
来看看西安这33条历史长久的巷子,如何完胜全国~
大学习巷和小学习巷
大、小学习巷,听说是中国最古老的巷子。早在盛唐时期,那里曾住着几万胡人,来长安觐见皇帝的胡人,都在那里学习汉语和礼仪,所以叫做大、小学习巷。
索罗巷
现位于东关南部,北起长乐坊,西至更新街。唐代位于兴庆宫内,《酉阳杂俎》慈恩寺写有:"殿庭大娑罗树,大历中安西进其木椿。"娑罗与索罗同音。
相传,唐天宝年间,兴庆宫内有娑罗园种有异香的索罗树而得名,明代称为娑罗巷。清末改为今名。
窦府巷
相传,隋朝定洲总管府神公窦毅居此,他的女儿窦氏才貌出名。窦毅曾依据女儿的意愿在府门前画了一只孔雀,出榜说,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孔雀眼睛,他的女儿就嫁给谁。这一天,李渊路过这里,搭箭一试,两箭具中孔雀双目,于是李渊便在窦府成亲。李渊做皇帝后,窦氏女就是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太穆皇后。
安居巷
安居巷位于东木头市中段南侧,南至三学街西口。北临东木头市,与骡马市隔街相望,南抵城墙脚下顺城南路,和书院门、三学街相交,长近四百米。安居巷,这么普通的名字常让不熟习的人以为它不会有什么长久历史。
但其实不然,它不只是明清时期留下的老巷,还由于明朝在此设立过铸造钱币的宝泉局,而有过张扬的名字——钱局巷,是当时西安铸造钱币的中央,后来,“钱局”迁走,巷名逐步雅化为安居巷,被寄予安居乐业的美妙寓意。现碑林门外铜狮就系这里所铸,狮身附贴铜币千余枚。巷东故城河沟内解放前后尚有铸造业者,后联为东方红铁厂。特殊的天文位置,让这里成为商业和居民区交融的典型。
府学巷、 长安学巷、 咸宁学巷
三条巷子在三学街左近,东起柏树林西至书院门。唐代这一带为太庙,唐末太学迁至此。前院为孔庙,门前数株古槐为当时所栽。元代府学和管理考试的机构贡院及管理人事的机构提举司相邻,标明府学明白的目地性。后来门前构成三条南北小街,称为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
化觉巷
位于西安城内鼓楼西侧,因著名的化觉巷清真大寺而出名世界。化觉巷开辟于明代,清为花角巷,民国初年改称化觉寺巷。现为著名的旅游留念品一条街。
东举院巷
东举院巷位于今儿童公园东侧,为南北巷,西起早慈巷,北至新寺巷,长424米。因其西侧紧邻的"贡院"(古代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中央)俗称"举院"而得名。
西举院巷
西举院巷位于今儿童公园北侧,东起早慈巷南口,西至牌楼巷北口,长331米。
早慈巷
早慈巷位于今儿童公园东墙外,长409米。据有关材料记载,早慈巷开辟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当时西侧是贡院,是举行乡试、会试的考场,因靠“贡院”考场,为避免越墙作弊,在院墙头插满枣刺而得名枣刺巷。1917年雅化为早慈巷,1966年曾改名为富强巷,1972年恢恢复名。
牌楼巷
牌楼巷位于西门里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西举院巷西口,长157米。因巷南口有贡院牌楼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为反帝巷,1972年恢恢复名。之东,习称东县,所以该街取名东县。
北马道巷、南马道巷
北马道巷位于西门内盘道北侧,南起西门盘道,北至莲湖路,长979米。明代巷内中部有一上城墙的坡道名为马道,相对南马道巷而得名北马道巷。1966年曾改名为联盟巷,1972年将玉祥门以南恢复为北马道巷。
劳武巷
明代因该巷有马神庙而得名马神庙巷。巷北有明代常平仓,清为广备仓。《两县续志》记载清末内有大槐,为隋代筑都城前的杨兴村大槐,有石碑、铁香炉等物。相传,从大槐树下迁来,与隋唐建长安城时大量迁出村民有关,1966年改为现名。
兴学巷
光绪十六年(1890)在冯从吾祠修"少墟书院",门额题"兴学"二字。1935年在相连的安庆寺和洪福寺庙址,兴办学堂,得名兴学巷。
笔店巷
现名正学街,清代时此街有多家毛笔店铺得名笔店巷。1932年,因西侧原有明代的正学书院而改名正学街。正学书院系宋张载(横渠)讲学处,后人立祠,清代仍设为书院,清康熙元年(1662)书院局部拓入总督部院。
官店巷
古时东关是进入西安府的门户,东方来的官员有三等,一等朝廷大员,未入城前早有探马禀告,陕西巡抚、西安知府都在接官厅等候迎接。另一类是来西安的下级官员,如县的知事、县令、县丞等,也在接官厅住下,没有上司来接。第三类进府城普通办事人员,住在"官店",实践相当于如今的普通款待所。东关如今的更衣坊(更新街)、接官厅和官店巷,都是当时接待官方人员的中央。
枣园巷
东关枣园巷,宋朝时有一户大官,因犯了罪,要满门抄斩,他家同族人都改了姓。他自己带着老小逃到南山下今引镇一个密林深处,改姓埋名,落户那里。如今长安区引镇枣园村还有同样传说,这个故事写在《长安县地名志》里,可知这个大街最少宋朝就有了。
卧龙巷
北极宫庙(现民居占)一通清代石碑上写道:"余观夫卧龙,地势在府城东隅,凸凹坎坷,磐踞岩绕。…一动一静,忽起忽伏,像犹龙之磐踞于地,而潜见飞跃,取臆测者也,前人云以卧龙名巷。"
罔极寺巷
传说是唐朝时武则天之女安定公主所建寺院罔极寺,门前一对独角石兽,与众不同。自古传说:安定公主下嫁给岐阳王武攸思,因并不相爱,安定公主内心痛苦不堪,便建此寺带发修行。依照佛教教义,出家人七情六欲应当了断,但是她最放心不下执掌朝政的母亲,于是将寺庙定名为罔极寺,意义是母亲的恩情"昊天罔极"。罔极寺就成了过去妇女因婚姻家庭不幸来此寻求释放悲哀的中央。
火神庙巷
清朝同治六年(1868),安定天国梁王张宗禹率领捻军在东十里铺打死清军一万多人,占领韩森寨攻打东关。东关关城有五座城门,其中北郭门、新郭门、南郭门,如今还保存街名。当时城门好比炮台,上面装有大炮,五座城门炮火能穿插射击。捻军攻城屡次都没有攻下来。第二年重修了关城。因守城门军士修了火神庙礼拜,祈求安全。所以把城门旁的大街叫火神庙巷。
德福巷
当下西安著名的酒吧一条街,青年潮人最爱。明代由于有"黑虎阁楼"得名黑虎巷。清代谐其改为德护巷,民国初年改称德福巷。后几经更名:景翼路、南竹笆市街、五星一巷,1972年恢复为现名,是不是只要德福巷听起来特别高大上?
粉巷
相传盛唐时期这里是长安城内有名的烟花柳巷,这里的“粉”取青楼歌女们“涂脂抹粉”之意。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常到粉巷与歌女们把酒言欢,推心置腹。 粉巷东面是南大街了,固然粉巷名字比拟有暧昧的滋味,但目前是比拟有特征的美食场所。
窄巷子
很多人晓得成都有个宽窄巷子,却很少有人晓得,西安也有条窄巷子。窄巷子的来源曾经无从考证了,倒是能够给大家引见一下,由于窄巷子的天文位置在粉巷里,所以是一条传统气息与时髦元素融合的小街。这个巷子详细坐标不好定,只能以群众说法做一个参考,在粉巷20号左近。希望老一辈专家朋友们能给出确切的指导,西安这么多古香古色的地儿,不为人知哪行?
冰窖巷
由于明代秦藩王宫和清代满族官僚夏季藏冰的中央而得名。冰窖就是在空中发掘不深的沟道,冬季凿冰储入,四周铺垫锯木等隔热物质,以备夏季取冰消暑。
中牛市巷、北牛市巷
中牛市巷、北牛市巷是因过去卖牛羊而得名,位于东羊市。东羊市在战争路中段西侧,普通人不留意它的存在,历史上这里便是牛羊买卖市场。
顺城巷
位于城墙之下,来到西安的游客们,以顺城巷历史文化漫步道、鼓楼北院门坊上风情一条街都十分喜欢,由于这些依然承载着适用功用的街巷,永远难以抹去记忆中那一丝西安城气息。
迎春巷
城内西南角的迎春巷,是一条“年轻”的街道。此地明代称含光坊,清代有“风颠洞”和会真庵两座寺庙,民国年间称含光里。中段于抗日战争时期有四家人建造住宅,得名四知村。1966年,改名为迎春巷,有人说这是取自毛泽东的诗词《咏梅》“飞雪迎春到”中的两个字“迎春”。
骆驼巷
从菜坑岸至西大街,明代构成街巷,此巷北短南长,中段斜曲,状如驼形得名。
大吉厂巷
位于南大街东侧。隋唐时期,这里是著名的斗鸡场,宋之问有“日晚斗鸡场,经过狭斜看”。后雅化为大吉厂巷。今天的大吉厂古乐社仍传播着唐代的古乐。
我小时候劳动课是锄地秋收采药材?
小时候劳动课是锄地秋收采药材,你怎么上的劳动课?
爱拍照的鱼美人2022-05-07 12:36
小时候在东北国营农场长大,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劳动课。现在回忆发现我小时候的劳动课太丰富啦。庄稼除草季节学校安排学生一周时间去集体玉米地除草,每个同学一根垄,有几千米长。那时候小,觉得一眼望不到头。同学们自带小锄头,干活都很卖力气,怕被落下。但是体力不好的同学经常会被落在后头,先到终点的同学会一起帮助后面的同学。劳动一段时间累了,老师招呼大家在地头休息,有农民会挑水往地头送,那时候连推车都是奢侈品啊,大家都用一个舀子喝水,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呲牙]有一年被安排在稻田里拔草两天,觉得有趣得多,能够分辨稻苗和稗草,特别开心还有一年老师带去草地挖中药材两天,不知道什么学名,俗称猪哼哼,长在河沿湿地,拉起来一颗一颗连成串的植物。颗粒物黑色皮,切去外皮,内里似木头,晾干,卖给供销社。老师用卖药材的钱,给我们每个人买了一套背心短裤,足足穿了一个夏天。78年左右每个人家里都不富裕,几乎没有家长会浪费钱给孩子买两套衣服的。
那次采药材还有一个插曲,同学在水草中央发现了野鸭窝,捡到十个野鸭蛋。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野鸭蛋,野鸭蛋皮颜色比家鸭蛋皮深许多,呈青蓝色。捡到的蛋交给了老师。没想到的是老师第二天煮好鸭蛋又带给我们。去劳动时需要自己带午饭的,吃饭时老师小心切开野鸭蛋,给每个人分一块,回想起来还觉得特别美味。
还有一年采的是一种像蒿子似的草药,回来在学校晒干,卖给供销社。那个时候供销社是孩子们崇拜的地方。每年十一之后,秋收季节,学校安排学生一周时间去生产队帮助收玉米。玉米秧被割倒放在地里,学生负责扒玉米棒,需要自带玉米钎子,扒时用钎子挑破玉米皮,再借力扒掉皮,不然手会被磨破皮,很疼的。现在都是机械化收割了,那时人工收割,人工扒玉米皮,人工搓粒的。中学以后,秋收劳动需要到二十里外的生产队去,自带行李,三两个一组住到农户家,生产队管饭。记得有一次还赶上一家娶亲。那时候以为没有我们帮助,生产队收不回庄稼。现在想想,我们的帮助其实微乎其微。那其实是劳动课!绝对实景的劳动课!总结:虽然上学时候的劳动课于农民春耕秋收实际帮助意义不大,而对于我们的成长确是意义非凡的。一是培养了我们动手干活的本领和吃苦耐劳不甘落后的品行。二是锻炼了身体,强健了体魄。在农场子弟学校上学时候,我从来没有生过病,感冒都没有过,印象中其他同学也是。三是培养了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四是增长了知识,大自然是宝藏,可以获取很多知识。识别草药,还有野生动物。从九月一号起,教育部要求学校恢复劳动课,要学习煮饭等等。动手能力其实真的很重要,关键时刻就是你的生存能力。
黑茶对人体有哪些作用和功效?
感谢邀请,欢迎关注 Hello茶叶。
冬季来临,人们常备保温杯,里面装点茶叶泡着喝;现在很多人喜欢喝黑茶,黑茶是一种外观成黑色的茶叶,属于后发酵茶,下面为大家介绍常喝黑茶有哪些具体功效和作用。
一、补充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黑茶中有较丰富的营养成分,主要包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另外也有蛋白质、氨基酸和糖类物质等。对主食羊、牛肉和奶酪,饮食搭配中缺乏瓜果蔬菜的西北地区的居民来讲,常饮黑茶,是他们补充人体必需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主要途径。所以,黑茶也有“生命之茶”之说。
二、抗衰老:人体的自然衰老与包括肿瘤、心血管等退行性疾病有一个共同发生的过程——就是细胞遭受到“健康杀手”氧自由基的伤害。而黑茶中的儿茶素和黄酮物质,能清除多余的自由基,使我们身体中的正常细胞免于遭受伤害。所以常饮黑茶,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抗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
三、调理肠胃:黑茶能改善肠道微生物的环境,具有顺肠胃的作用。所以在我国民间,人们有利用老黑茶来医治腹胀、痢疾、不消食的传统。所以,对于常常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吃完就坐下来的朋友,适当喝些黑茶对调理肠胃是十分有益处的。
四、降血压:黑茶里含有茶氨酸物质,这个东西能活化多巴胺能神经元,从而达到抑制血压升高的作用。黑茶中带有的儿茶素和咖啡碱还可以舒张血管,把血压降低。
温馨提示:以上四点就是黑茶的功效与作用,不过其并不是人人都适宜喝的,如失眠者和孕妇朋友们是不能喝的,否则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得不偿失。
最后祝大家在看头条的时候能够开开心心,每天过的快快乐乐,做事顺顺利利,身体健健康康!
以上,
欢迎关注 Hello茶叶,一个分享茶知识,传播茶文化,致力于助农增产增收的茶人,谢谢。
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是我国规模最大,“国宝”珍藏密度最高的两所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设有展厅48个,馆藏文物达到100万件,时空跨越了原始社会到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各个历史阶段,是我国馆藏文物最丰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我们历史课本中大名鼎鼎的金缕玉衣、四羊方尊、后母戊大方鼎在这里都能找到。
下面且听土鳖君盘一盘那些陈列在国家博物馆中的“国家宝藏”。为了方便起见,土鳖君就逐朝代列举一件“稀世珍宝”。
先秦珍宝
新石器?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玉龙于1971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出土,材料质地为岫玉,是新石器时期玉饰的代表文物之一。
此龙,通体墨绿色,体卷曲如“C”字,直径2.3~2.9厘米。玉龙头部较短,吻部向前伸,略有上噘,颈部有一撮长毛,略微上弯,显得鬣鬃飞扬,威风凛凛。据专家考证,此龙应该是祭祀的礼器,是我国“龙图腾”崇拜的起源之一,因此被称作“中华第一龙”。
新石器?仰韶文化?鹰陶鼎
鹰陶鼎于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仰韶文化时期墓葬中出土,为新石器后期陶制祭祀礼器。
此鼎,高35.8cm、口径23.3cm、最大腹径32cm,以一只伫立的老鹰为造型,鹰目圆睁,鹰鼻弯曲锐利,鹰体肌肉丰满有力,看上去威风凛凛。但工匠巧妙的将鼎口设置在伫鹰的两羽之间,好似背负着一口大锅,看起来凶萌凶萌的。
此鹰由太平庄农民殷思义从地里挖出,做了一年鸡食盆后,上缴在附近考古的北京大学历史系。
夏?齐家文化?重轮星芒纹铜镜
重轮星芒纹铜镜于1975年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出土,属于夏晚期青铜器。
此铜镜直径仅有6cm,桥纽为椭圆形,背面纹路由三角形和直线组成,形似“叶脉”,据考证可能与当时的太阳崇拜有一定的关系。
齐家镜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铜镜,是我国由石器时代转入青铜时代的标志之一,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镜”。
商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于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属于商晚期青铜礼器。
此尊边长52.4cm,高58.3cm,重量34.5kg,长颈圈足,饰有夔龙纹、蕉叶纹和兽纹。最为精美的是尊的四角各装一只惟妙惟肖的羊头,羊头中间还有一只活灵活现的角龙。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此尊出土后曾摆放于时任国府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将军的书桌上,在长沙会战转移途中被日军炸成20多块,建国后经1年的修复才得以复原。
商后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殷墟遗址出土,属于商晚期青铜祭器。
此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立耳折沿,方腹四足,以鱼纹、云雷纹、饕餮纹、凸弦纹、蝉纹为主要装饰纹。鼎腹之中刻有“后母戊”三字,笔画细致清晰,圆润饱满。
此鼎高大雄壮,威武挺拔,是我国最重的青铜器,是绝对的“国之重器”。
此鼎出土后,曾因担心被日军所掳旋即被埋入地下。抗战胜利后运送南京中央博物院。新中国成立10年之后被国博的前身,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
西周大盂鼎
大盂鼎,于1849年在陕西郿县礼村出土,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
此鼎是周康王时期一位名叫盂的大臣所做,同时出土大、小二盂,小盂鼎在出土以后已经遗失。
大盂鼎高101.9cm,口径77.8cm,重153.5kg。铭字291个,以纪念盂受周康王训诰之事。此鼎圆腹三足,以云雷纹为底,以饕餮纹为饰,样式古拙,端庄。腹内铭文笔画苍劲周正,开中国书法之先河。
大盂鼎出土之后先后被左宗棠、潘祖荫等名人收藏,新中国成立后由潘氏后人捐献给国家。
大盂鼎与上海博物馆馆藏的大克鼎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毛公鼎,联袂为“海内三宝”。
另外,国家博物馆中珍藏的著名先秦国宝还有商妇好鸮尊,商人面鼎、商妇好青铜偶方彝、商龙虎纹青铜尊、东周王子午鼎等等,由于篇幅关系土鳖君就不一一展示了。
秦汉珍宝
秦?阳陵虎符
阳陵虎符,相传是在山东省枣庄市出土,抗战时期由郭沫若在重庆市古玩市场地摊上发现,是秦朝颁发给阳陵驻军将领的调兵信物。
此符长8.9cm,宽2.1cm,高3.4cm,呈卧虎型,可一分为二,虎的左、右颈背各有12个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意为这枚符的左半在阳陵军中,右半在天子手中,左右合并才能调兵遣将。
值得一提的是,阳陵虎符是目前发现的秦虎符中唯一一枚“右在皇帝”的节符,可以推测出此符为始皇帝一统六合之后分发的兵符,对研究秦朝军事制度有重要的意义。
西汉?中山怀王金缕玉衣
中山怀王金缕玉衣,于1973年在河北定州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为西汉玉质冥衣。
该玉衣长182cm,由1203片玉片和2567g金丝连缀而成,共分为头罩、脸盖、上衣前、后片、袖筒、手套、裤筒和脚套等部分,为典型的西汉风格玉柙。
金缕玉衣大约出现于文景时期,是两汉时期最高级别的殓服,只有王以上的贵族才被允许使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玉柙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金缕玉衣。
西汉?鎏金熊形铜镇
鎏金熊形铜镇,于1926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出土,是西汉时期铜鎏金生活器。
在魏晋之前,人们都是席地而坐,为了避免起身落座时将席角折卷,一般会将席镇压于坐席四角。汉朝的席镇多以铜铁为材质,以虎、熊、龟、蛇等动物为题材制作。
此镇为西汉兽镇,高5.2cm,黄铜材质,表面鎏金,工匠将其做成憨态可掬的吉熊蹲踞式样,圆滚可爱,在实用的同时又给家里带来了些许的活泼之气。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击鼓说唱陶俑,于1957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出土,东汉陪葬明器。
此俑,高56cm,泥质灰陶材质,为头戴帻巾,怀抱扁鼓的俳优正在引吭高歌的形象。
喜观陶俑您会发现,艺人的表演似乎进入高潮阶段,他单腿蹲在地上,右腿弹出,眯缝着双眼,额头上因开怀大笑而挤压出数道皱纹,神采飞扬,活灵活现,引人共鸣。其制作匠人技艺之高,手段之妙,可称为“汉代第一俑”。
三国?吴?青瓷羊形烛台
青瓷羊形烛台,于1958年在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出土,为孙吴青瓷生活器。
此台,长30.5cm,高25cm,为一只昂首张口的跪羊造型。仔细观察您会发现,羊字通“祥”,古人多用羊作为家居装饰物,以示吉祥如意。此羊为太湖流域的湖羊,身躯肥壮,背毛丰茂,双耳紧贴头顶,显得形态温驯安详,为不可多得的东吴瓷塑精品。
两晋南北朝珍宝
西晋?吕氏砖
吕氏砖,传为1918年前后在安徽省凤台西北乡顾家桥出土。该砖呈长方形,长34.8cm,宽17.3cm,高5.8cm。正面阴刻章草书法“咸宁四年七月吕氏造,是为晋即祚十四年事,泰岁在丙戌。”
据清末金石家邹安考证,吕氏为陈留郡守,此砖为吕氏为其妻所造墓庐的铭砖。
章草为隶书的草写,为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书法飘逸流畅,颇有陆机《平复帖》的风采。
北朝·马首鹿角金步摇
马首鹿角金步摇,198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为金质女性头饰。
此步摇以金为主要材质,松石、珍珠为点缀装饰之物,高16.3cm,重70g,基座是一个马首的造型,基座往上分出鹿角型枝杈,枝杈的末端则是金质的叶片。
步摇,是我国最传统的女性头饰,起源于西汉,流行至当今。其因插于发髻之上,随步伐而摇动而得名。汉族女性的步摇多以“龙、凤、鹤、云”等祥瑞为主要造型题材,而北方少数民族女性的步摇则多以“马、羊、鹿”等草原上常见的动物为造型题材。
隋唐五代珍宝
隋·赵州桥石板栏
赵州桥石板栏,于1953年修复赵州桥时在洨河河床中出土,为隋文帝时期石质建材。
此板,长212cm,宽84.5cm,两面雕龙为饰。前面双龙前爪互推,回首望尾,做呼之欲出之状,活灵活现,灵动异常,背面两龙石板四爪撑地,龙身相互绞缠。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又名安济桥。隋文帝开皇末年,有工匠李春建成。全桥只有一个跨度为37.037m的大拱,是世界现存最古的大型敞肩石拱桥。曾入选过《小学语文课本》,被称作“人在苍龙背上行”。
唐·绞胎釉陶狩猎骑马俑
绞胎釉陶狩猎骑马俑,于1972年在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为唐太宗时期陶制明器。
此俑高37cm,长27cm,唯一鹰奴持苍狩猎的造型。绞胎是一种唐朝才出现的制陶工艺,是将两种颜色不一样的黏土混合搅拌在一起的工艺,因而绞胎陶器有种绚丽的大理石纹理。由于工艺复杂,绞胎工艺很少用于陪葬的陶俑上,此尊狩猎骑马俑是皇室出品,是不可多得绞胎陶俑精品。
五代·彩绘浮雕武士石刻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身世颇为传奇,他于1994年5月被盗自河北省曲阳县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墓中。2000年这块镇墓石刻流落到纽约的文物拍卖会上,后经多方交涉,才得以返回祖国。
此石刻,高113.5cm 宽58cm 厚11.7cm,为一持剑穿甲武士造型,他头顶祥鸟,足踏卧兽,神态庄严,衣袂飘扬,威风凛凛,为五代石刻中的精品。
南、北宋元珍宝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传世品,宋徽宗时期宫廷瓷质陈设器。
此盆,高14.4cm,最大口径24.5cm,盆内为青釉,盆表为玫瑰紫釉,为四瓣海棠花造型,是北宋宫廷所用。
钧瓷,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宋徽宗之后的历代帝王将钧瓷钦定为御用瓷,只准皇家使用,只准皇家所有,民间不能私藏。远在在宋朝时期就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盛誉,是我国瓷器中珍品中的珍品。
南宋·文天祥《谢昌元座右辞卷》
《谢昌元座右辞卷》,传世品,南宋晚期草书书法作品。
该卷,宽36.7cm,长335.7cm。共71行596字,钤“文天祥氏”朱文印。在书卷的卷首有乾隆帝行书“文天祥书谢昌元座右铭”题签以及钤有“内府鉴藏”、 “神品”、“乾隆宸翰”印鉴。卷后有元蒋岩、明万韫辉、郝智、廖驹、程启充所书的跋文以及谢源小楷书谢昌元《行实》。
文天祥,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这篇《辞卷》,笔势疾迅,瘦劲中带有清秀,豪迈中又暗含俊逸,既有书生之骨气,又有文人之尔雅,是草书中的珍品之作。
元·延佑三年铜壶滴漏
延佑三年铜壶滴漏,传世品,为元仁宗时期铜制计时工具。
此漏,通告264.4cm,由日、月、星三壶和受水壶组成。四壶由上至下一次安放,壶中之水按照恒定的匀速依次滴下,最下面的手水壶中安置一个带有浮舟和刻度尺的木板,随着壶中的水位变化,可以读出石刻。
铜壶滴漏一般为单只壶漏,罕有复式形制,此漏为我国发现的历史最久远的复式铜漏,在是我国古代授时科技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明清珍宝
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
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于1957年10月20日出土于明定陵,为明万历年间皇后参加重要场合佩戴的大礼帽。
此冠,总高48.5cm,冠径23.7cm,重2.32千克,采用了花丝、点翠、镶嵌等传统技艺,共镶嵌红宝石、珍珠5000多颗。凤冠的主体由髹漆细竹丝扎成,面料为丝帛,前部饰有九条五爪金龙,龙的下有和冠后部共有九只点翠飞凤。龙凤口中各衔着珠滴,随步伐的移动左右摇晃,起到步摇的作用。冠上还饰有点翠如意云片,红蓝宝石、珍珠做成的博鬓、璎珞、珠钿等饰物,看上去金翠辉映,富丽堂皇,精美庄重。
清·霁青金彩海宴河清尊
霁青金彩海宴河清尊,传世品,为乾隆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为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瓷质装饰品。
此尊,高31.3cm,口径25.1cm。敞口、鼓腹、圈足,颈部有白色燕耳。尊体为霁青釉,其蓝宛如深海,璨若蓝宝石,深沉古雅,稳重内敛。尊身上用金彩绘出蕉叶、缠枝莲等纹饰,下部用粉彩绘出荷花、莲蓬和连珠,让瓷尊看上去富丽堂皇又不落入俗气。霁蓝釉代表着“海”,燕耳谐音“晏”,荷花纹谐音“河”,绿色的莲蓬代表着“青”,有着“河清海晏,时和岁丰”的美好寓意。
现代文物
民国·《溥仪退位诏书》
《溥仪退位诏书》,传世品,为清朝末年文档。
此诏,为1912年2月12日,由时年六岁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所颁,由清末著名状元郎、政治家、书法家、民族实业家张謇所拟,诏书的主旨主要有三点:1.变国体,由封建制改为共和立宪制;2.交政权,由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政权;3.变国民,由大清帝国变为中华民国。此招的颁布,宣布了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正式灭亡,中国正式走向共和。
当代·《开国大典》油画
《开国大典》油画,传世品,为当代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创作的大尺寸油画作品。
此画,长4.05m,宽2.3m,共有11位领导人入画,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红旗与蓝天、白云、绿树和鲜花形成强烈对比,画面热烈而明快;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描绘,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完美的再现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经典历史时刻。此画由时年37岁的董希文根据影像资料,历时1年绘制完成首稿, 后来经历了3次修改后才变成最终的展出版本。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点关注,不迷路。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好玩的时候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