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华为测试无人视频屏幕的消息传遍网络,顿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天就来说说无人驾驶为什么难,为什么重点,为什么只能在中国实现。
一个
需要开车上班的朋友可以每天早上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一家三口手忙脚乱地上了车,先送孩子,最后从学校门口拥堵的马路上开出来,连不会开车的老婆都送了。毕竟他们最后看了看时间,自己的出勤奖泡汤了。
这时候我就想,如果能有一辆能自动驾驶的车,我就能安全地把不会开车的人送到目的地。那么按照现在的技术,这个愿望能马上实现吗?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视频。在美国,一名司机被拍到开着特斯拉在高速公路上睡觉,而汽车仍在自动驾驶。不久前,华为的无人驾驶技术在上海公开测试,感觉仿佛全民无人驾驶时代即将到来,女司机的春天即将到来。
其实姑且说90%可以达到,但最难的还是最后的10%。无人驾驶技术按照实现程度分为六级(L0到L5),前三级不提。大概上和普通开车没什么区别。L3级别,不用握方向盘就可以解放双手,汽车自动行驶。但司机需要时刻注意路上的突发情况,随时接管驾驶。
到了L4,就可以享受生活了。只要在平坦的路上,你就可以躺在车里刷手机吃辣条,不管路况如何。
而最高的L5,不管开的是什么路,哪怕是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你也可以放心睡一觉,等你安全送到目的地。
二
人是靠五感来感受周围环境的。汽车如何识路,如何判断周围是否有危险?这是通过为它安装“眼睛”和“耳朵”来实现的。
通常情况下,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非常强大。每辆无人驾驶汽车都会配备一套。通过北斗导航,可以知道车辆的大概位置。但是卫星导航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在开阔的环境下,比如高速公路,信号是及时准确的。一旦到了城市,因为高楼和隧道的影响,定位不是很准。通常离实际位置会有10米的误差。有几条车道不足10米,这在无人驾驶中是绝对不能接受的。通常要求误差在厘米级。
所以,我们在车上安装了摄像头和激光雷达。摄像头就像一只眼睛,可以实时拍摄道路上画的车道线、方向箭头、斑马线等标志,并将照片与车载系统中的高精地图进行比对。
高精地图是事先做好的,里面包含了每条道路以及附近道路设施的三维信息和经纬度。地图上标注的很详细,连路边的下水道都不会漏掉。
经历比对,在高精地图上找出完全差不多的地方,通过上面标注的经纬度,就可以准确知道车辆的当前位置。
当然,光靠车道信息的对比是不够准确的。车载摄像头还会拍摄半空中的红绿灯、交通标志、广告牌等物体。同样的方法再用一次,多次修正位置信息就能准确定位车辆。
但是相机有它的问题,就是不能通过二维图片判断物体之间的距离。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照片看一看。比如镜头近了,狗看起来就大,而远处的人看起来就小。这个尺寸失真和实际情况相差很大。
到了马路上,可不是闹着玩的。如果不能判断旁边车的大小,也无法估计两个车间的距离,可能会发生碰撞。
这是一个纯视觉的解决方案,也就是单靠摄像头实现无人驾驶的最大问题。当然,也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通过建立数据库,将某款比亚迪车型的长、宽等信息提前记录在数据库中,未来只要拍下这辆车,它的信息就会自动调出。或者可以用双目系统或者伪激光雷达解决,这里不具体展开。
但是,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很难将二维图像转换成三维图像。一个复杂的算法需要大量的车载系统的计算能力和资源,会影响其他车辆的性能。如果能直接获取路上物体的三维信息,就能省不少力气。
这个时候,人们就想到了激光雷达。比如说摄像头是车辆的眼睛,那么激光雷达就是车辆的耳朵。像蝙蝠一样,会向周围发射激光光速,通过光速返回时间的长短计算出物体与车辆的距离,生成周围环境的3D立体画面。通过比较3D图像和高精度地图,可以实现定位。
激光雷达各方面性能确实不错,但是太贵了。好一点的要3-4万,进口的更贵。而如果想要最好的雷达效果,最好的位置就是安装在楼顶,像预警机一样。这个样子估计连车评都过不了。
然而,这一次,华为和BAIC推出的极狐智能汽车确实引人注目。华为自己开发了激光雷达,优化后安装在车头,一次安装三个。关键是把价格杀到“白菜价”,每个才1000多元。一下子就打开了应用市场,真的很神奇。
这里想说一下高精地图。从上面的介绍中,你也应该看到,无论是使用相机还是激光雷达,都需要在采集数据后,进行高精地图的匹配。高精地图可以说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但是制作和更新地图是个大问题。
一方面生产成本极高。高精地图需要收集与道路相关的各种细微信息,从红绿灯的高度到井盖的位置,从车道的宽度到斜坡倾斜的角度。如此详细的信息单靠普通手段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专业的地图车配合特殊设备才能完成。每辆地图车成本近千万元,每年花在地图制作上的成本以亿元计算。
另一方面,如果制作完成后还能长期使用,那就算了,但是地图的准确性才是最重点的,也就是说一旦道路信息发生变化,一定要及时更新,否则会影响定位效果。据悉,我国每年高速公路网更新比例约为30%,因此高精地图必须不断更新才能跟上变化的步伐。因此,这是一项既费钱又费力的工作。
理论上,如果卫星导航没有误差,相机、雷达等传感器不受天气环境影响,人工智能算法足够强大,没有高精地图也可以做到,但至少现阶段做不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两个话题。
据说特斯拉的汽车不需要高精地图,也不需要激光雷达,只需要卫星导航和摄像头以及强大的算法就可以实现无人驾驶。
特斯拉算法强大,这是业内公认的,但业内仍有疑问,不需要高精地图。
现在,有一种新的摄像头定位技术,叫做实时定位测绘技术。具体原理太没意思说了。简单来说,车辆在定位的同时可以生成周围环境的二维地图。
有人认为,如果每辆车都能把自己的二维地图上传到云端,通过云端调整整合,把局部的小地图整合成全局的大地图,就能以较小的成本解决地图的扩展和更新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众包模式”。
特斯拉可能就是采取了这种方式,依靠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利用特斯拉在全球和车主中的众多优势,收集所需的道路信息,并整合成所需的地图类型。
但是,如果特斯拉在中国用这种模式,就不行了。因为国内制作高精地图的管理非常严格,需要申请专门的资质,主要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
所有对外发布的电子地图也需要加密,真实地理位置偏向另一个虚拟坐标。所以估计特斯拉要和国内有资质的测绘企业合作。
第二个话题,你惊讶吗?平时开车带导航的时候,系统经常会提示你什么路段拥堵,要多久才能通过?这些导航软件怎么会知道的这么清楚?
这是因为我们的手机都装有卫星定位系统,可以知道你的大概位置和移动速度。当你的车速突然从100 km/h降到20 km/h时,软件会上传实时变化,然后依据你周围其他车的车速变化,分析判断这个路段可能拥堵。
另外,结合车主上报的信息和交管部门提供的交通信息,计算拥堵程度和备选交通路线,并反馈给导航软件。
三
对于无人驾驶的原理就说这么多,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还涉及到很多其他的传感器和不同的实现方式,就不多说了。接下来,我想谈谈无人驾驶技术为什么重点。
首先,比如说飞机空航母是工业领域的最高成就,那么无人驾驶技术就是现阶段人工智能领域的最高成就。几乎涵盖了所有前沿科学,机器自主学习,5G通信,视觉算法,自动控制等等,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综合体现。
现阶段,美国仍处于领先地位。有外媒依据技术实力做了一个排名。谷歌无人驾驶汽车排名第一,特斯拉排名第二,中国百度排名第九。近日,很多中国公司进入了这一领域,尤其是华为。相信中国的无人驾驶技术也会突飞猛进。
其次,无人驾驶一旦成熟,将显著影响我们的出行方式和城市规划。
现在每一个购物中心、商务楼、小区,在建设前都必须提前规划好停车场,以免日后造成不便。即便如此,在很多繁忙的地方停车也很难找到。
如果实现无人驾驶,就不需要在附近停车了。政府可以统一建设一批超大型停车场。人下车后,就让车自己开。届时,车辆将随时可供我们使用,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另外,私家车利用率很低,每天开车2-3个小时,甚至更少,90%的时间都在车库里闲置。现在有一种想法是共享无人车,就像自行车共享,现在满大街都是。当你想用车的时候,你可以在手机上下单,无人车就会自己来。
事实上,优步和滴滴现在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一旦用车极其方便,很多人就不会考虑买车了。就像自行车共享普及后,很多人不买自行车是一个道理。
看到有研究说,如果充分利用共享无人车技术,辅助其他公共交通,一个中等城市现在只需要10%的车辆。
车少了,交通事故就少了,空空气污染就会减轻。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重点性不言而喻。
四
最后说一下为什么说只有在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
很多领域都有有关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争论,无人驾驶领域也是如此。有一种观点认为,单车的无人驾驶技术是极致的,无人驾驶是通过车辆本身高超的算法和先进的传感器实现的。以谷歌为代表的很多欧美科技公司都在走这条路线。
另一种方式是“车路协同”,不仅让汽车更智能,也让道路更智能。在车辆上安装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由于高度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即使再先进也只能探测到周围几百米,对几公里外的路况毫无办法。
但是,如果把同样的传感器安装在路边的设施上,比如路灯、红绿灯,道路就会成为车辆的另一双眼睛。这些路侧系统会不断拍摄附近道路的变化,上传到后台云端,实时更新高精地图,通过5G网络发送给过往车辆。
这个的路侧系统每隔几百米安装一个,车辆可以知道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的路况信息。
还有,除了车辆和道路之间的互联网,汽车也可以连接互联网。比如在高速公路上,如果一辆车刹车,后面几十辆车都能知道,并且自动刹车或者减速,那么连环相撞就不会再发生了。
客观来说,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但车路协调更安全。所有车辆和道路设施形成一个整体,相互传递信息,通过集体力量实现完全无人驾驶。
中国明确将车路协调和智能交通作为发展的重点技术方向。现在,在很多城市,自动驾驶的试点项目正在通过车路协调进行测试和运营。
其实国外很多技术厂商也不是不知道车路协同的巨大优势。他们实际上是被迫走上自行车智能化的道路。
车路协同最大的难点其实是协调和统筹所有的参与者,包括很多车企、网约车运营商、路政部门甚至地方政府,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其中,政府的长期规划和领导至关重点。
但是,对于某些国家来说,这些真的是臣妾做不到的。以美国为例,车路协调最早是由他们提出的,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2003年项目正式启动,与各大车企联合测试。甚至2019年未来生产的一些类型的汽车也被法律要求安装车路协调设备。然而,由于不同参与者之间的技术差异,美国数亿辆汽车最终只有数万套设备。
后来由于5G的成熟,美国突然发现上世纪90年代基于WI-FI开发的一些车路协同技术已经落后于时代,于是在2019年12月部分废除了原有技术,同时也准备了手机基站的技术。这让积极参与原创的丰田等一些车企无言以对。所以不是欧美公司不想要,而是真的对外国政府的效率没有信心。如果再等20年,估计黄花菜都凉了。
但中国在长期规划、整体规划、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智能交通的相关试点也在有序推进,比如上海洋山港的自动驾驶卡车、苏州的无人驾驶公交车等。
所以,比如说有哪个国家能最先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那一定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