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城区中北部。它是周代共和国首都的遗迹。古时候共工部落居住在辉县一带,土地是人传人的。这个地方被称为“公共土地”。西周初年,周朝王室分封71个诸侯国,共有——诸侯国名曰姬,共有国的都城名曰“共市”。
古城遗址平面略呈方形,四壁周长约5公里。现存的城墙建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保留下来的大型早期城墙。据实测,总城墙西长1300米,北长1200米,南长1200米,沿东石河的东墙长1300米,城墙长5000米,总面积约156万平方米。这城墙全是分层夯的,有圆夯,椭圆夯,平夯。经实地调查和测量,发现夯土多为圆形夯窝。城北半城墙的基槽牢牢地坐落在地石上,稳如磐石。
城墙现在断断续续的留着,东墙南北两端各200米。北墙东西两端约800米,西墙北段约200米,南墙东段约300米。残高一般6米,墙基宽40米,顶宽10米左右。北城墙和东西城墙的部分都很厚,可能是为了防止北方太行山特大山洪的冲击。恭城东南的那段城墙保存得相对较好。在恭城遗址的墙体上,主要有红粘土、黑土、黄土、白粘土和三花土。
解放前,在恭城东南角文昌阁发掘了3座古墓,发现战国墓葬52座,车马坑4座。1950年秋,恭城被选作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了53座商代墓葬、27座战国墓葬和一个车马坑。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如战国时期的战车、武器、青铜器和钱币。在出土的文物中,吴王夫差的剑最为珍贵。该地区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墓葬,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具有重点的参考价值。
恭城城址不仅见证了西周厉王时期“中国人-”和“共和政体”的历史,还包含了“共和元年”、“共和与民主政体”等诸多历史信息,成为中国与商周断代工程的基石。同时也是研究周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中国早期城市建制的珍贵资料。在国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在日本等国影响深远。
1970年2月,恭城遗址被辉县市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该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