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材数学(五年级下册)90~92页。
教学计划背景:
有关空和图形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运算、推理,逐步理解简单几何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要注意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来发展学生的空概念。面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改革空与图学的教学?我觉得要做四件事: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发数学问题;加强直观操作,形成清晰的表象;鼓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空的概念;强化应用意识,在应用中提升空
想法之间。
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在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以及空概念的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讲授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含义。教材首先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体积的概念,然后通过观察和感知建立体积概念的常用单位。
最后,教材解释说,测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方法:
1.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取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用学生动手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体积空的概念,建立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常用单位的含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够合理地估计物体的体积
尺寸。
2.方法和过程: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探究,让学生在经典中学习。
通过形成过程,体会和理解物体体积空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树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常用单位。
教学难点:学生建立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概念。
教学准备:烧杯、水槽、滴墨水、水泥块、体积单位、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首先,实验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老师:今天老师带了一个小实验。你想看看吗?(要求:仔细看,仔细想一会儿。老师有问题要问。给我看一烧杯水。我拿个水泥块放进去。猜猜看。
会发生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的结果?
(让学生明确水泥块占据了空的一定空间。)
默认:水泥块占用空房间。
老师:这让我们想起了哪个故事?
生:一只乌鸦喝水的故事。
老师:好像乌鸦也知道物体占空,那你知道我们身边的其他物体占空是什么吗?
之间?展示气球、橙汁和冰箱,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常见的东西。
学生:教室,桌子,椅子,黑板…
老师:(指一个瘦瘦的同学,问大家他有没有空?然后指着一个胖胖的同学问大家他也
占空房?)他们是住同一个空房间吗?
学生:不是,某某同学占不到空,某某同学占超过空。
师:由此可以知道物体所占的大小空。
生:不一样,不一样。
引入体积的概念
师:一切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空间,被占有的空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对象空
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设计意图】引入一个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的热情为学生理解和领悟知识奠定了基础。
第二,介绍体积单位,认识体积单位。
认知量
老师:张文泓的体积是什么意思?
学生:张文泓占据的空大小。
老师:被物体占据的空区别很大。你能判断下列物体的大小吗?
老师:在第一组中,谁比较大?
生:第一个(很明显)
老师:在第二组中,谁更大?为什么?
生:第一种(通过数木头的数量来判断)
老师:看,下面两个物体: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大。
小的呢?
生:我不确定…
师:刚才我们在判断大小的时候,有的一眼就能看出大小,有的可以通过数来比较。那么这两个对象应该如何比较呢?如果你想知道一个物体比另一个好,
一个物体有多大?我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分析。如果你想知道谁大,多大,你必须知道他们的尺寸。我们怎么知道它们有多大?就像解决长度和面积的问题一样
如果想知道物体体积的大小,还必须用一定的计量单位来测量。
生:用小立方体测量。
老师:你用什么样的小立方体?
老师:原来我们在测量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创建了一个面积单位。我们学到了哪些领域?
单位是什么样的?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生: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厘米。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为1平方分米。
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为1平方米。
老师:现在我们要测量三维图形的体积,并创建相应的“体积单位”板书。当前的
现在开明了,我们应该选择谁作为这个标准呢?
生:我选一个边长1 cm的小立方体。
老师:为什么不选边长2厘米的立方体?
生:一个边长2 cm的立方体,只能测量长宽高均匀的长方体或棱。
长度为偶数的立方体。
2.测量火柴盒的体积
学生在测量和报告时应注意严格的语言。
因为不是天生就是刚盖的,必须用“约”。
【设计意图】体积的含义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这里的第一个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理解,可以理解物体“占据空”。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形成“在空之间有大小”的生动表象,帮助他们理解体积的含义,便于“体积”概念的建立。通过计算机课件在这一环节的形象演示,教师的及时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2)从体积单位学习。
1.知道1立方厘米
老师:猜猜常用什么体积单位?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长度、面积、体积的常用单位。
师:取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立方体,介绍其体积为1立方厘米。
学生:学生拿出一个立方厘米的立方体,看它,摸它,用手指做手势。
它的大小是心中有数的。
老师:说说你手里的立方厘米。生:一个边长为1厘米,体积为0.5的立方体。
1立方厘米
生:边长1厘米,体积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
老师: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
生:花生、指尖、键盘、鹅卵石…
图2
8立方厘米
8立方厘米7立方厘米7立方厘米
6立方厘米
老师:下面的图形都是由边长为1厘米的小立方体组成的。说说他们的体积吧。
它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通过计算图形包含多少体积单位来知道自己的体积。
测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取决于它包含多少体积单位。
3.知道1立方分米
老师:请用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来测量这个收纳盒的体积。
学生觉得太年轻,需要了解很多有关体积单位的知识。
生:盒子太大,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太小装不下。
(1)引导学生回忆刚才认识1立方厘米的过程,学习1立方分米。
想一想,试着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用你周围的学校工具制作或找到1立方分米的正方形。
身体;回头看看生活中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物体。
(2)学生汇报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长1分米,体积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
学生复习生活中的“1立方分米”,如粉笔盒、笔筒、纸巾盒、魔方等。
4.知道1立方米
老师:请用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来测量我们教室的体积。
学生觉得太年轻,需要了解很多有关体积单位的知识。
老师:小组里一立方米是什么?一立方米的物体有多大?(在老人的帮助下
老师这里的学习工具:六个1米长的米)能不能试着展示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
为学生讨论交流时间,让代表小组在他们面前展示1立方米,让学生真正看到。
是1立方米。
老师依据学生回答黑板:一个长1米,体积1立方米的立方体。和引导
想一想:生活中一个体积为1立方米的物体。
前提一:装29寸电视机的纸箱体积约为1立方米。
预设二:学生用一把米尺或几个人配合手臂,展示1立方米的大小。
猜一猜,估计一下,1立方米的空房间能站多少学生?
学生猜测并验证。
5.提升方法
老师:想想吧。我们在探索体积单位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法?
预设:从面积单位的探究过程中类比迁移学习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同学们发现比较起来很困难,指出应该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度量物体的体积。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在学生已有的长度和面积单位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实验、课件演示、讲解、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的手、口、眼、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他们。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标准检测
2.选择适当的公司名称。
微波炉差不多大小。
它是40(立方分米
这个容器的容积大约是
它是4 0立方米。
数学教科书的覆盖面积
大约4.4平方分米)
这个铅笔盒的体积大约是。
它是200立方厘米
3.将立方体(长5厘米)装入一个盒子(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10厘米)
Cm),最多能装几个箱子?(忽略材料厚度)(见图3)
3.将立方体(长5厘米)装入一个盒子(长40厘米)
,宽30 cm,高10 cm),最多能装几个箱子?(材料
忽略厚度)
沿着箱子的“长度”包装,一排可以包装的数量:40÷5=8(件)
沿着盒子的“宽度”打包,可以打包的行数:30÷5=6(行)
沿着盒子的“高度”,可以装载的层数:10÷5=2(层)
最大箱数:8×6×2=96(箱)
a:它最多可以装96个箱子。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增强了知识应用的层次性和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选题也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非常开放。
开放和实践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民主性。
第四,回顾过去,回想过去
老师: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老师指板书,引导学生总结,板书。
题目:体积和体积的单位),你从这一课中得到了什么?
学生们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和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大概的活动经验,养成综合复习的习惯,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情。
[黑板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个物体所占据的空之间的大小称为该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
边长为1厘米的立方体,边长为1分米的立方体,体积为1立方分米。
一个长1m,体积1m的立方体。
厘米
设计手册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