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1860年1月21日,伦敦《新闻画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医疗船到中国》的文章,描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入侵舰队的两艘船。文章说,“两艘蒸汽动力船经历特殊改装,成为功能齐全的医院船。”它们是皇家海军舰艇墨尔本号和毛里求斯号。
《伦敦新闻画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医院船内部设置。伦敦新闻画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医院船的内部设置。
文章接着描述了船上的诸多便利,与克里米亚战争中早期的医院船相比,显然有了很大的进步。“墨尔本”号有足够的床位容纳120名病人和20名船员,通风也依据海军医学进行了全面优化。除了为伤员提供舒适的船舱,“墨尔本”号还安装了一个最先进的手术室,“明智地放置在船的中央,有一个很大的天窗,可以为外科医生和药剂师提供充足的光线。”最后,天窗的盖子是可拆卸的,它的正下方是手术台。“毛里求斯”号也大致如此。
1862年,《英国医学杂志》在一篇有关鸦片战争医学史的文章中声称,其中一个最重点的亮点是“两艘贵族医院船的落成仪式”,两艘船上都配备了“堪比伦敦最好医院的医疗和手术设备”。文章还夸口说,“拥有毛里求斯和墨尔本这个的医疗舰,对现役军人来说,是一种说不出的优势。”并提出“它们应该成为(英国)陆军医院装备的组成部分。”
“墨尔本”号和“毛里求斯”号开启了现代医院船的新篇章,在首次实际作战中作为辅助舰艇闯入了中国的大门。
代医院船——“南康”级
1974年1月,人民海军南海舰队在西沙海战中成功驱逐南越侵略军,一举收复西沙群岛。
这是人民海军第一次在远海作战,也是距离近日的玉林港240公里。当时,伤员需要多次转运,需要几十个小时才能得到专业治疗。虽然没有造成死亡,但伤口普遍感染加重。除了通讯、指挥等,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专业的医疗卫生船。
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我军医疗队通常借用野战医院的设备,在岸边或码头搭建帐篷和临时医疗站。
1975年,422海军医院医疗队携带相关装备登上南海舰队,准备参加“南自一号”演习,探索海上手术的可能性。
“我一只脚上船,两眼一片空白,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脏六腑上下翻腾,非常难受。”
这是海军流传的一个小笑话。
这种情况对于医疗队来说:手术时呕吐。你吐得有多厉害?连实验狗都晕船呕吐!
这正是我们需要克服的问题。海军医疗队制定了手术台(焊接钢管)+动物(用绷带固定)+医生(绑凳子)的“三位一体”坐位手术方案,将三者牢牢固定在船体上,难以完成的狗肠切除吻合,迈出了第一步,为现代医院船的建造提供了详实的经验和数据。
1981年10月,以客货船“琼沙”号为原型的南康号正式下水,由422医院提出设计要求,广州造船厂承担设计建造。该船满载排水量2150吨,可完成中近海医疗。船上设有外科、抗休克、重伤员处置、x光检查、实验室检验、感染性疾病等科室,可接纳100-130名患者。
模块化改装医院船——“世昌”号
1982年4月,一艘带有科普教育性质的游轮,载着近千名来源欧洲各地的学童,在地中海游荡。在父母的想象中,孩子们一定是在随着海风歌唱,享受着船上的美食,开阔了自己的知识面。事实上,孩子们亲切地称这条船为“奴隶船”,因为它像监狱一样有食物和宿舍。
月中,在阿马岛战争前夕,正在276次巡航的乌干达奴隶船接到了英国的征召令。它匆忙把意大利那不勒斯的1000多名学童和工作人员,掉头直奔英属直布罗陀,在那里进行改装。
在直布罗陀,“乌干达”号不到3天就完成了改装,安装了直升机平台、海上补给配件、卫星通讯、一个病房和一个手术室,按照日内瓦公约刷成了白色,并刷上了8个红十字标志,成为拥有1000多张床位的医院船。4月19日,它抛锚起航,驶向岛屿附近的“安全区”。
所谓“安全区”是英国和阿根廷共同划定的非战争海域,仅供双方医疗船停泊,由国际红十字会监管。双方大部分伤员将被送往安全区进行初步治疗,然后送往第三国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进行后续治疗和分流。
马岛战争中,双方共击沉26艘船只,“乌干达”号救治了730名伤员,其中包括150名阿根廷人。但“乌干达”号毕竟是英国人的,所以离大陆更近的阿根廷伤亡率比英国高得多,才& # 34;贝尔格拉诺将军& # 34;巡洋舰USS被英军击沉时有300多人丧生,超过了英军在马岛战争中的死亡人数(255人)。
英军伤亡率低的原因是快速模块化的“乌干达”号医院船功不可没。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英国皇家海军更进一步,在排水量为18000吨的“阿格斯”号(HMS Argus)航母训练舰上增加了45个医疗集装箱,并将自己改造成一艘拥有70多张床位的医院船(不符合日内瓦公约的规定,也称为“阿格斯”号)
英国海军的“乌干达”号和“百眼巨人”号医院船的超高性价比引起了当时同样需要小心翼翼生活的人民海军的注意。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交通部就通过招商局向日本川崎坂造船厂订购了8艘船体加厚的大型滚装船,并准备将这些船改装成海军辅助船,包括可搭载30名医务人员的医疗舱。遗憾的是,虽然设计方案完成了,但改装计划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进行。
20世纪90年代初,情况有所好转。海军装备部建造“国防动员舰”的计划获得批准,内部编号为“0891”,CSSC 708所负责研制该舰的医疗舱——将28个标准集装箱改装成28个独立的医疗舱。
很多相对简单的小型医疗器械都很好操作,比如输液架、担架、手术床、转运筐等。,而很多大型精密医疗仪器都是塞进集装箱里的,所以需要从零件上拆卸下来,比如医学成像的x光机,既要考虑其安全性和实用性,又要控制整体的辐射防护。
经历4年多的精心研究,1996年底,“世昌”号综合训练舰正式服役,舷号82,排水量9105吨。增加一个医疗模块后,可以有100多名医护人员随舰训练。同时,该舰也为战时商船转军用提供了成熟可靠的实施方案。
硬通货软实力——和平方舟“岱山岛”号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级大地震。由此引发的海啸席卷东南亚和南亚,一路横跨印度洋,直达非洲东海岸的坦桑尼亚等国,造成近30万人死亡(或失踪),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各国建造医院船的目的是因为它们有自己独立的救援能力,不仅用于战时,也非常适合大型灾难的人道主义救援。而且由于不配备任何武器,敏感度低,是大国扩大地区影响力的绝佳外交工具。
东南亚海啸后,美国派出“仁慈”号医院船前往灾区,为当地提供了急需的医疗援助,缓和了其一贯的霸权形象。
仁慈号是美国海军在1982年购买的油轮,满载排水量近7万吨。后来美军对其进行了改装并投入服役。床位1000张,手术台12张,包括外科、牙科、眼科、康复科等科室和设备,医疗能力超过大中型正规医院。相比之下,又被称为“医院船”的“南康”级显然不够用。
2007年7月,“我们迎着太阳的队伍——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在北京举行。在展览的“海上医疗救援系统”模型区,一艘新型大型医院船首次公开亮相。
从模型上看,舰体类似于大型补给舰,但上层建筑要大得多。双层舱一直延伸到直升机机库,舰尾采取适合大型直升机起降的方尾,可搭载13吨重的直8舰载直升机(15副担架)。
随后,很多的相关信息和图像出现在媒体和网络上,引起了海外的高度关注。这是世界上第一艘万吨级专门设计的医院船——920医院船,舷号866,船名“岱山岛”号,满载排水量14300吨,床位300多张,媒体上一般称之为“和平方舟”。
与英美改装医院船不同,“和平方舟”号从设计之初就被定位为医院船。适当的减振降噪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晃动和噪声问题。同时,866配有完备的医疗设施,硬件水平相当于陆地上的三级甲等医院,所以有人称之为移动的“三级医院”。
依据后来的公开资料,“和平方舟”的设计是从2005年开始的,2006年由广船国际开始建造。它于2007年下水,2008年服役,就在东南亚海啸之后。
2013年11月19日,台风“海燕”横扫菲律宾中部,“和平方舟”紧急驰援,马不停蹄接收2208名患者,受到菲律宾军政要员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好评。
尾声
艰难时世诞生的“南康”阶层,有太多的缺点。由于吨位小,遇到大风大浪时船体倾斜度可达30°,但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世昌”号这种模块化集装箱,由于船体的原因,几乎没有核生化防护能力,但稳定性和舒适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之前由于生活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女性很少上船,更别说医院船了。但在现在的医疗团队中,女性的比例已经大大提高,护士大概都是女性;
一步一个脚印,150年后,中国人建造了和平方舟“岱山岛”号,成为世界上第一艘专门设计的万吨级常规现代化医院船,具备了强大的远洋医疗救援能力。
这不是结局。
在参与海燕台风救援的过程中,由于吨位过大,当地又没有优良的港口,和平方舟只能停泊在离岸10海里的锚地,需要运送很多病人才能登上岱山岛进行救治,极大地限制了主平台的功能。
2019年初,新一代中型医院船在黄海之滨的某造船厂码头接近完工,排水量约5000-6000吨。未来应该不用担心吨位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