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雕像的辨别和鉴赏一直是很多藏友的难点。本次视频域鉴定,邀请了金铜像专家李克兵先生,以一尊明代嘉靖年间道教财神比干像为标本,探讨汉造像的鉴定技巧。
点击观看视频
专家介绍
李克冰李克兵
李克兵
金、铜像资深收藏家、鉴赏家,师从著名佛像鉴定专家金深。现为沈阳故宫博物院佛像鉴定课题组成员,中国文物研究会佛像特聘研究员。曾负责多家拍卖公司的佛香炉收藏,现于北京古玩城经营实体店,实践经验丰富,眼光独到。擅长鉴别金铜像、木雕、铜镜、青铜炉。
这尊明代嘉靖年间的道教财神像是2019年从德国高娜拍卖回来的,高42厘米,应该是明代的大型道教财神。以此为例,汉代雕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辨别真伪:
包浆皮壳:
这个财神雕像不镀金,做工精细,比例适中,脸很生动。包浆有一种光亮润泽的感觉,主要是由于年代久远或经常擦拭导致表面装饰剥落,然后经历数百年的自然氧化,形成一层黑色的氧化层。
老雕像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包浆,和人工的还是有区别的。而现在市面上的一些高仿造像,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所以不能单从外观和皮壳来判断造像的新旧。
内膛和底足
古代造像多采取失蜡法铸造,泥芯填充耐火材料。雕像的内室粗糙不平,汉代的雕像大多会残留这种黑泥。新仿的会刻意留在膛里,但大概不够精致自然。
雕像哪里露铜,看脚。在古代,雕像的脚是凹凸不平的,有自然磨损的痕迹。新的会特别整齐,即使是人为伪造磨损的,也能看到非常刻意的机制打磨的痕迹。
一些高仿增加了造假成本,甚至用正品翻模。但内膛、底足等自然老化的痕迹是无法模仿的。
总之,一定要经常观察比较,才能在造像鉴定上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