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数据显示,前5个月,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298.3亿元,同比增长16.5%。
国家统计局2017年6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前5个月,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9047.6亿元,同比增长22.7%。
如果将今年的27298.3亿元与去年的29047.6亿元相比,绝对值减少1749.3亿元,增速放缓6.02%。这是一个小学生能算出来的结果。为什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同比增长16.5%”?这一次,国家统计局是因为统计错误而“闹笑话”,还是因为故意数据造假而“忽悠人”?
统计样本基础不是静态的。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数据是如何统计的。
从2011年开始,国家统计局所指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也就是说,统计部门在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时,只将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纳入样本数据库,其余企业被排除在样本数据库之外。
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的标准,每年都会改变规模以上企业的样本数据库。
具体来说,有些企业虽然过去不在样本数据库中,但其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下一年度纳入统计;有些企业虽然上一年度是样本银行企业,但当年主营业务收入不足2000万元,即使关停破产,第二年也会被淘汰出样本银行。
在这种动态调整机制的作用下,每年都有企业达到规模标准而被纳入调查范围,也有企业因规模较小而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生产企业、注射液(停)销售企业等变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营改增”政策实施后,服务企业改为缴纳税率较低的增值税。工业企业逐步剥离内部非工业生产经营活动,转向服务业,也使得工业企业财务数据减少。这些工业企业有的可能是规模以上企业淘汰的,有的则需要扣除去年的利润数据。
正因如此,不同年份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是不一样的。2011年为32.6万;2012年34.4万,2013年37万,2014年37.8万,2015年38.3万,2016年37.9万,2017年38.5万。不同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不同。今年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372698家,而去年前5个月,这一数字为378959家,比今年前5个月增加6261家。
“样本数据库的频繁变化主要是受主营业务收入数据变化的影响。造成这种数据变化的最关键因素是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统计师刘鑫说。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国家统计局也在通过加强统计执法检查,每年定期调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范围,淘汰不符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要求的企业,进一步规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范围。另外,统计执法检查发现,近年来,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越来越普遍,部分企业违反统计制度,将下属跨地区法人企业纳入本企业进行统计,导致同一法人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重复统计。因此,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统计部门开展了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公司)重复统计工作。
样本库一年来有哪些变化?
那么,在工业企业样本数据库中,过去一年有哪些企业被淘汰,哪些企业被新增?有人说,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范围永远是相对优秀的企业,非优秀的已经从名单中剔除。真的是这个吗?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样本库是动态的,样本的调整是常态化的。不存在所谓的‘优胜劣汰’。”刘鑫说。
记者梳理发现,去年5月至今年5月,全国工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退出数量最多的行业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服装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退出3534家,煤炭开采及洗选企业退出596家。
而钢铁企业退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去产能的持续推进密切相关。2017年煤炭行业1.5亿吨以上、钢铁行业5000万吨左右、煤电行业5000万千瓦的年度去产能目标任务全部超额完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随着去产能的不断推进,钢铁、煤炭领域受监管的工业企业数量可能会进一步减少。
原材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服装、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制鞋业等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减少。,不仅增加了上游成本压力,还导致行业竞争激烈,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利润变薄。也与我国不断巩固蓝天防御成果,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有关。
另外,部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例如,规模以上金属制品企业由2017年5月末的20753家增加到今年同期的23458家,增加了2705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增加760家;汽车制造企业增加403家;电气及器材制造业企业增加382家;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增加291家;石油、煤炭和其他燃料加工企业增加148家。
利润如何比较?
也有读者质疑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时用了“同比”。所谓“同比”,是指今年的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为什么结果不是-6.02%而是16.5%?
实际上,“同比数据”的计算,不仅仅是与去年同期的数据进行比较,还要与成本和口径差不多的同期数据进行比较,这个才能更好地看到趋势变化。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样本库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计算“可比口径增长率”,不能简单地将今年的统计结果与去年进行比较,而应该将今年的样本数据与去年的样本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可比口径增长率”。
为此,国家统计局将要求进入样本数据库的企业提交当期数据以及上年同期数据,以进行汇总和比较。例如,企业A 2017年没有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其2017年数据在原数据库中缺失。本年度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规模以上”标准的,不仅要填写本年度数据,在填写数据时还要补充去年的数据。另一方面,如果企业B去年在样本库中,但今年因为去产能而关停,统计部门应该在今年的数据采集中将企业B的数据从样本库中剔除。
经历这个的补充或剔除,国家统计局不仅得到了样本数据库中企业今年的当期数据,还得到了去年同期的数据,从而可以计算出“可比口径增长率”。
按照这种方法,2018年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27298.3亿元。这些样本企业去年同期实现利润总额为23427.0亿元,而非去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9047.6亿元。27298.3亿元与23427.0亿元相比,自然得到16.5%的增长。
企业利润为什么会增加?
也有人提出,今年前5个月,规模以上企业明显减少6261家。为什么利润反而增加了3871.3亿元?
这其实并不奇怪。每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不一样的,不能习惯性地认为企业数量越大,利润总额就越大。企业数量越少,利润总额越小。
今年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持续降低;企业杠杆率也有所下降,国企去杠杆效果更加显著;企业产成品库存周转加快,盈利能力明显增强;一大批企业在去产能过程中被淘汰,一大批“僵尸企业”被清理,企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趋于减少。
而且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钢铁、建材、化工等原材料加工利用行业利润增加,也带动了中下游利润。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利润数据与其他部门统计的大趋势是一致的,可以相互印证。
1-5月,财政部发布的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9%,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19%。其中,钢铁、石油、石化、煤炭等重点行业利润大幅增长,均高于收入增速。从资本市场来看,一季度a股非金融企业净利润增速为23.6%。
也有人认为同比16.5%的利润增速反映的是存续企业的盈利能力,这必然会高估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以此作为决策依据会不会有误导?
“有高估就有低估。”有专家指出,一般来说,在经济下滑期间,受监管企业的数量可能会减少。此时存活下来的企业相对健康,因此可比增长率可能高估了整体利润情况。在经济上升期,一些新建企业已经达到规模以上水平,或者现有企业在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进行了升级,因此上升期的可比增长率可能低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无论是企业入规还是企业降规,都有相应的上期可比基数,实际上对增速影响不大。(林火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