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元祥
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北岸,东临黄海,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张健建造了码头。
清代中叶,南通成为棉布生产和销售的集散地,各地商人在此收购棉布,通过水路运输。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1853年至1926年,南通人)上书两江总督,要求在南通开商埠:“巴州诸郡皆通水,天胜港为枢纽之一。”张謇获得批准后,在天盛港集资修建了童渊和桐泾两个码头,开启了近代南通港的历史。还创办了南通达达伦布公司,从事海运业务,开通了上海航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外事司和户部召开合议庭会议,天盛港被列为通商口岸,促进了南通与长江沿岸港口的联系。招商局、太古和怡和船务公司在此设立办事处,处理客货运输。
开展护岸工程建设
南通地区是由河流和海潮冲积而成,砂质松软,港岸容易被潮水冲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河堤上出现“沙松水韧,天崩日伐,不速治,城不保”的情况。同年5月,张謇出资邀请上海蒲军局总工程师(1842-1913,荷兰人)约翰尼斯·德·里基克(Johnannis de Rijke)和中国工程师到南通考察江岸水情。乃哥提出了两个方案:治本和治面,从南通上游修筑长堤,减少潮流对河岸的冲刷,但工程耗时长,费用大;桌子的处理,即在最坍塌的地方放置桉树石和桉树竹,“取东方土之水”,吸收水势,保护堤岸。张謇等人经历深思熟虑后认为,当前“河堤日见崩坍,尤以任刚、姚岗为甚。”决定采取“建表治之”的方案。清宣彤二年(1910年)五月,南通崩岗保护会成立,张謇为会长。当地乡绅和民众自筹资金,购买材料,进行护岸和塌岸防护工程。随后的几年中,在长江沿岸修建了18座桥梁,修筑了10公里的河堤,稳固了任港和尧港的河堤,为港口发展提供了保障。
建设江海新港
建国后,南通市多次实施沉排抛石护岸工程,为港口航运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通至上海客船航线繁忙,年客运量超过百万人次,是长江沿线第二大热门港口。经历改革发展,南通港已成为中国一类开放口岸。狼山港区开发后,实施通州湾新海港战略,建设江海相连的现代化新港城。
通州湾位于江海交汇处,涵盖如东、通州、海门沿海地区,初步规划陆地面积29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93平方公里。港区拥有100多公里深水岸线,可建设5-10万吨级、20-30万吨级通用和专用码头,满足工业和物流贸易发展需要。内河航道、内河航道、疏港铁路、公路等配套工程,形成江海联运、水陆联运的现代交通体系。自2012年开工以来,港口航道和工业项目同步启动,新港区初具规模。当前,南通港已形成“一港八区”的发展格局,与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199个港口通航。盐镇,过去的一个渔村,现在正朝着建设现代化新型港口城市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