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想换工作的长春市民刘先生向市内一家通讯公司提出了申请。参加培训一个月后,他得知要还贷。如果他没有按时还款,他的个人征信就会受到影响。本想求职,却被“培训贷”搞得一头雾水。小伙子没办法,只能说:“太坑人了!”
“真培训,假就业;真借贷,假推荐。”套路屡被曝光的培训贷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还是有职场新人被骗入坑。《工人日报》记者梳理发现,在聚投诉、百度贴吧等平台上,各类培训贷款投诉层出不穷。求职者想要维权,难度在不断升级。
有的人被骗想哭,有的人想创业。
7月11日,20岁出头、有空姐妹梦的长春市民秀娜,带着某航空空科技公司的培训合同来到广东广和(长春)律师事务所,向王玉琦律师询问协议是否有问题。
本合同在就业培训费用及支付方式中约定:签订协议时,乙方必须由甲方协助申请“定向就业培训基金”空全额,并在某微信官方账号或某分期app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6万元整。这意味着学生只能通过贷款来学习。同时,协议约定的还款方式为第一年每月还款120元,第二年每月还款6200.4元,还款总额为75844.8元。按此计算,年利率高达13.2%。
王玉琦认为,这种强制贷款“交学费”的方式本身就不合理,建议咨询师不要签合同。她告诉记者,秀娜还是挺聪明的,签约前就知道咨询律师。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遇到类似的情况,单纯的觉得这种既能学到技能,又能找到好工作,家里又不用拿钱的方式挺好的,会很容易被骗,但是知道被骗了就会后悔。
徐伟杰,一个糊涂的“贷款”长春市民,被他应聘的公司以高薪工作引诱贷款参加培训,结果却成了一名无业青年。面对网贷平台即将起诉的短信警告,小伙子无奈起早贪黑,靠着早市摊卖水果挣钱还贷,欲哭无泪。在媒体曝光的多起培训贷款事件中,很多受害学生和他一样,在欠下贷款,未能顺利找到工作后,不得不夜以继日地工作还钱。
然而,王玉琦也收到了大学生写“骗贷”协议的委托意向。知道这个生意又快又赚钱,这个大学生居然想用它创业,想请律师帮忙起草一份可以规避法律风险和后果的培训协议。
“我只能跟他解释,这种方法涉嫌违法。第一,不能强行贷款。第二,培训内容是否名副其实,是否有讲究。否则可能涉嫌诈骗或诈骗,被追究刑事责任。后果不堪设想。”王玉琦说。
套路深,骗术更隐蔽。
培训贷款的方式起源于2006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达内教育尝试用“先就业后分期付款”的模式来解决学生的学费支付问题。此后逐渐发展成为很多IT培训机构的标准之一,也确实帮助了很多培训机构和学员。
然而,随着网贷的快速发展,在工作难找、收入低的就业环境下,鉴于大学生和职场新人焦虑的心态和较差的辨别力,很多不法企业开始钻法律空的空子,设置各种套路,利用“真培训,假就业;真贷款,假推荐等。欺骗求职者和培训生,把培训贷款变成非法敛财工具。
企业起初多以招聘为由吸引求职者面试,然后通过提供高薪职位为诱饵,贬低应聘者的技术能力,通过贷款洗脑让其接受数万元的高价培训。虽然大概上号称是无息贷款,但年利率大多在15%-25%之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人糊里糊涂的签了协议,对贷款金额、利率等一无所知。,而且训练的内容和质量都比较马虎。一些求职者经历培训后,企业并没有像承诺的那样为他们找到满意的工作。怕影响征信,借款人只能硬着头皮还款。
“培训费一共14500元。公司说等我上班后从工资里扣,还说培训期间每月给1000元补贴。所以我要了我们的身份证和银行卡,没想到在‘蜡笔分期’拿到了培训贷款。”徐伟杰告诉记者,那时候培训讲师每天都是照着PPT念,学习的内容并没有用到实际操作中。培训结束后,他被分配到北京一家通信公司做维护,每月工资只有1900元,不够开支。经历沟通,公司陆续给他推荐了几家企业,不是工作地点太远,就是他不能胜任工作。
比如说在之前盛行的时期,培训贷还是漏洞百出。如今,在媒体曝光、求职者投诉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企业玩这一招的手段也在不断升级。
据知情人透露,很多人会找律师写协议内容,明确学费必须贷款分期支付。无论培训质量和就业推荐,总有正规的服务内容。即使求职者培训后就业质量差,企业也有借口从求职者身上找原因。这个可以尽可能的规避法律风险,进一步隐藏培训贷款套路。
学生维权是被动的。
陷入培训贷款后,很多无力收钱还贷的受害者纷纷向有关部门投诉求助。但现实情况是,受害者、相关行政部门甚至法律都很难掌握培训贷的把柄和漏洞。成功维权真的太难了。
记者梳理媒体报道发现,只有少数受害者通过向媒体和相关监管部门举报,侥幸拿回了部分学费,大部分仍悬而未决。也有受害者打官司后因为证据不足而败诉。如果培训机构没有携款潜逃,公安机关只能帮助协调调解培训贷款引发的经济纠纷。一些涉事企业也“理直气壮”地表示,学习会产生费用,如果学生不满意,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有些培训贷款事件是欺诈,但如果买卖双方已经自愿签订协议,就很难查出违法。”王玉琦表示,学员作为成年人,签订合同时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与贷款机构签订的贷款条款合法有效。同时,只要学员参加过培训,就已经享受到了服务。很多企业还会保留学生的视频、照片等上课信息,导致迟到的学生想要维权,非常被动。
另外,造假的前提必须是企业主观上知道自己没有承诺的相关资质和资源,客观上虚构了师资力量、培训效果、高薪职位等。如果公司对申请人作出承诺,但没有履行,只能视为违约。
“诈骗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是有利可图和‘有利可图’。同时,学生和职场新人对识别骗局的警惕性不够。”王玉琦建议大学生和职场新人提高警惕,增强法律意识。当他们需要签订培训贷款协议时,最好提前咨询律师。作为成年人,签字时一定要考虑法律后果,不能随意把身份证和银行卡借给别人。(记者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