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北方部落入主中原的朝代,也有自己独特的制度,虽然入关后各种制度不断。清代的重点部门之一是“军部”,军部是清代特有的政治机构,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军部实际上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团队和办公室,是按命令处理一切重大事务的中心。兵部碑文记载:“六部、清殿、九知府为内务府太监的营房;另一方面,在十一个省中,奉天、吉林、黑龙江属于东北,伊犁属于西北,叶尔羌将军和户部尚书属于四世同国,所以没有什么关系。”
因何而设?
军部是清代特有的机构,明代没有。那么军部是什么时候建的呢?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十年,雍正帝在干青门外设置了军事机房,又称军需室,主要是为了战争临时处理军事事务。
有关军部的建立时间,史书记载不一。除《清稿》外,梁章钜《枢壁纪要》记载的军部是雍正八年设立的,而王绪《军部铭》认为军部的时间是雍正七年。而且军部设立的原因记载为雍正平定了洛部臧丹津叛乱,也有记载雍正七年对噶尔丹的零策之战持续了雍正十年。
当时雍正与额鲁特作战,军讯频传,军情紧急。由于情况紧急,很多事务需要紧急处理和保密,所以雍正帝设立了这个临时部门,并任命亲王大臣主持它。但由于内阁在太和门外,离宫很远,而且人多话多,很多机密问题不好处理。所以在内殿附近设立军部,既便于保密,也便于皇帝指挥。
雍正设立的军部,原是军需临时部门,由他直接领导。后来军机定了,从军务到一切重大政务。
因为军部最初不是一个正式的政府机构,所以军部的军事部长和军事张静都不是专职官员,而是由其他官员兼任。而且军部没有名额,人员数量可多可少,但都是由皇帝在诸侯、大学士、大臣、侍郎等中选拔。所以军部也叫“走在军部”“学步”。若因其他原因离开军部,则称为“出军职”或“避直”。
虽然有“首席”军事部长,但他们不是真正的军官。除了服从命令,他们不能做任何决定,也没有权力对其他部门发号施令。
因为军部不是一个正式的部门,军务部长和张静都有其他职务。如果这些人被提升到其他职位,他们将不再进入军事部门。并不是所有的所谓“张静”都由高级官员担任,只是因为他们在军事部门可以接触到机密事务,所以被称为军事部门的“小军机”。
职能是啥?
由于雍正设立的军部的工作主要是“承办”,没有独立的职能。因此,它的功能类似于皇帝的秘书处。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们就会按照皇帝的命令起草圣旨。雍正时期,主要目的是由皇帝单独召见,然后按照雍正帝的意图行事。
乾隆皇帝到来后,这种“个别召见”变成了“联合接见”,即皇帝召集部分军部大臣一起商议此事。
据《兵部疏》记载:“兵部尚书共赴朝见,始于傅文忠,至去年(指乾隆)初年,惟内公亲承令。内宫可以背下来,但不能理解课文的意思。每传一道旨,王文端都要写。内宫怕不合适,需要重新写。有些人在反复尝试后仍然使用初稿。初稿一定稿,另一个法令就通过了,改动也一样。文章结尾挺苦的,但就是不敢比。傅文忠在帝时,盗不义,回金川。他是第一个掴席的,所以不能博学,怕忘了,求众军机大臣与他相见,所以以此为例。”这一段记录了一个从“独见”到“共见”的过程。乾隆的改革也避免了皇帝有时单独召见军机大臣,让他们专事国事的可能。
军部起草了原本由军务大臣单独撰写的圣旨。自傅恒以来,一直由兵部起草。在军部的专题笔记中写道:“每一个接受指示的人都将得到一份书面建议,明天他将被授予进入的权利。后来的大臣避免了命名的特权,就让下属有草,决定提交。”
军部还有一个专门的“记录本”,把所有“令行禁止”的事务都登记在册,以便皇帝随时请示。至于“秘密事件”,军事部门记录下来,并加以密封。如果皇帝需要它们,他会再次打开它们。乾隆十二年二月初六,乾隆皇帝专门下了一道圣旨:“军部是秘密之地,密议不可宣泄。应报部审议的,报军部备案,报部审议。其奏处予以密议,书亦交军部档案转发。”
这说明军事部门还有另一个职能。军部收到皇帝的“圣旨”后,可以不经历内阁直接转发。梁章钜的《枢墙概要》写道:“发行将立即交付,每日行程将限于300英里。如遇最紧急事件,将添加“每天600英里”字样。
所以军事部门除了保密,还可以直接处理一些重点的保密事件,既提高了效率,又防止了问题的发生。
权力多大?
明代内阁中央权力很大,但清朝入关后,虽然明后设置了三院作为内阁,但清朝的内阁根本没有权力,是一个名义上的机构。内阁平时的工作就是处理一些日常的公文,比如“内阁和国子监拟定了一个合适的草案,提交军部审批”。这一记录,实际上表明军部的权力大于内阁,军部有权审查内阁处理的文件。
如果皇帝有事,需要派大臣处理,军机大臣要向皇帝提出建议清单,因为是皇帝下令的。而且军部对官员的升迁也有评论权,普通官员的升迁都是军部登记的。凡是在军部登记的官员,只要朝廷有空缺,军部尚书就有权提名皇帝,内阁根本没有权力处理此事。
但是,军事部门有提名权,没有任命权。这种提名权也叫“推荐权”。其实权力比任命部门更重点。由于军部与皇帝直接接触,处理很多机密事务,军部成为清朝的权力中心。虽然它是权力中心,但它受皇帝控制,因为军事部门总是按照皇帝的意志行事。
雍正设立兵部后,没有实权的内阁权力进一步削弱。《兵部年谱》记载:“兵部名不古,司伦为出纳,职秘。”“军事计划,不要当家。干勇一百八十年后,为魏明所遣,不在军部。”
当然,军部并不是清朝唯一与皇帝关系密切的部门,有些部门也与皇帝直接接触。比如“总策划馆”和“内库”,但这些部门也和军部关系密切,因为都是为皇帝服务的,横向之间必然有联系。每当清朝一场重大战争结束,都要组织人员修改总纲,把这场战争中的皇帝诏书、大臣笔记等资料依次收集,编成一本书,或总纲或简章。其实一场战争的总结也是一份史料。
但编写战争战略的组织的领导人是军事部长,其他作家也是来源军事部门。也就是说,总策划馆是军部原来的团队。
“内库”的功能是把军部的文字从满文翻译成中文,也是军务大臣管理的。这是军部的另外两个办公室。
结语
军部成立后,清廷原有的议王事务会议的职能和作用逐渐消失。乾隆五十六年,有一道圣旨:“开国以来,设王议政。当时因为有一个议事厅,就由王作为特使来处理。雍正设立军部以来,每天都有军部大臣召集,要求遵守命令。而满清大学士和尚书都是空衔,所有审议空的衔头不用同时填,也没必要请部里打。”于是乾隆取消了王的议事制度。
但其实军部是另一种议会模式,是皇帝直接领导的部门,方便及时处理政务。
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