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机从诞生以来,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现在,号称对小米公司意义重大的旗舰机型小米9发布后,虽然雷军在发布会上表态“这次备货充足”,但依然逃避不了分分钟“秒光”的命运。这到底是“饥饿营销”,还是另有隐情?我们不妨来剖析一下。
饥饿营销早已成过去式小米公司刚诞生时,的确有一段时间是实行过“饥饿营销”的。因为在那个时候,雷军本人的高光IP,加上小米“极致性价比”的业界口碑,让小米手机备受大众追捧。而小米公司能够在智能手机行业强手如林的森林法则中迅速脱颖而出,并短短几年久跃居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饥饿营销”的成功是主要的推动力之一。
然而,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之激烈超出了太多人的想象,一度被各行各业顶礼膜拜学习研究的“小米模式”也有败走麦城的时候,从2016年开始,随着华为、OPPO、vivo这几大品牌的迅速崛起,小米一度在中国市场被挤出前三。
而小米在香港上市之后,股价表现一直不佳,这也主要跟小米在智能手机市场不再是数一数二的领头羊有关。在这种市场形势下,小米要做的是奋起直追,尽力缩小跟华为等的差距。所以,在能多卖出更多手机的情况下,小米绝对不会故意有货不卖的。
高性价比决定要以销定产大家知道,小米手机从诞生以来,一直以“高性价比”著称,雷军甚至公开表示,小米手机的综合毛利率永远都不允许超过5%!毛利率5%是个什么概念?这在绝大多数行业,注定是要亏损的!除非你能做到极高的运营效率和极低的运营成本。
那么,要怎样才能做到极高的运营效率和极低的运营成本呢?就小米而言,单就供应链管理来讲,一是要科学确定“备货数量”,二是要“以销定产”。
科学确定“备货数量”,这一点往往是“知易行难”,估计对任何行业、任何一位企业家都是毫无把握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一款刚上市的新产品而言。据说,小米9这次在发布前,备货了30万台,结果在第一轮开售时不到一分钟“秒光”。说明备货是不足的,但这个数量显然是经过小米高层开会研究决定的。
所以,小米更依赖的是“以销定产”,也就是根据提前的“预定”数量来给工厂下单生产。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而喻,没有库存压力,没有资金压力,但坏处是,因为工厂排单、备件、生产、包装、运输等都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会造成用户的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而这个流程的效率高低和安排合理性,又直接跟小米内部及小米跟工厂之间的管理和流程优劣有直接关系。
对此,小米总裁林斌就公开检讨说:小米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包括现在大家吐槽比较多的缺货,本质上还是我们在内部的流程和管理上缺乏经验造成的。所以年前我们启动了周末内部培训会,各业务主管认真学习先进的流程和管理经验,希望能逐步提升团队的核心能力。当然,培训会后我马上回去继续拧螺丝。
资金压力与需求旺盛的矛盾可能有些人会说,既然已经知道小米9需求旺盛,卖得这么好,那直接向工厂大量下单、不停生产就可以了啊?
的确,为了缓解货源不足的压力,前两天,在原来富士康工厂的基础上,小米已经专门新签约了比亚迪工厂为小米9代工,并且第一批货已经下线。
但是,手机行业是一个“重资产”的行业,不是实力一般的公司随便玩得动的。
拿小米9举例,2999元一台,按成本2500元计算,100万台的成本就高达25亿元!400万台的成本就会超过100亿元!而根据小米公司上市时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小米拥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大概在120亿左右。
就算小米倾其所有,把这120亿元全部砸进去生产小米9,大概也只能生产不到500万台。更何况,小米还有其他业务,其他产品线,就算是手机,也还有其他在售款式,还有新独立的红米Redmi要出新品。
所以,大家应该看明白了,其实小米9现在的供货量已经不小了,只是大量用户都集中在刚发布的初期这一个多月购买,别说几十万台,就算是一两百万台也是不够抢的,要知道这款手机当初在网上预约的数量超过200万台。
上游芯片等零部件供货不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受制于上游手机芯片、摄像头等的供货能力。
大家知道,小米9是第一款采用高通骁龙855芯片量产的智能手机,同时还配备了索尼的IMX586摄像部件,以及三星的AMOLED屏幕。由于高通骁龙855芯片、索尼IMX586都是刚刚上市、宣布量产不久的最新产品,高通和索尼自身在上述两款配件上的产能就不足。
更何况他们还要供货给包括小米、三星、华为、OPPO、vivo等等诸多的手机厂商。粥多僧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结果自然就会在骁龙855手机的初期阶段(3-6个月)难以无限量供应。
至于有些分析说是工厂产能的原因,这个倒还真怪不到工厂头上。要知道,智能手机发展至今已经超过10年以上历史,包括三星、富士康(鸿海)、LG、和硕、伟创力、比亚迪等在内的世界著名手机代工企业的生产线早已经能自如应对生产需求,只要你资金到位、提前下单,工期合理,要多少就能生产多少。
所以,小米做不到现货,根本不是什么“饥饿营销”的问题,更不是雷军等小米高管去生产线拧不拧螺钉的事情。大家站在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关系和市场竞争角度看,就全明白了。
“以前是没钱买小米,现在是没钱买小米”。 继去年发布售价高达6999元的小米手机10至尊纪念版之后,网上传言雷军做“高端手机”的想法愈发执着。3月25日,雷军在一场公开访谈中表示,小米要做高端产品,手机售价要上万。 “ 科技 含量远不止1万,进军制造业的初心是改变国货被人看不起的刻板印象,结果小米还是被打上中低端标签,很郁闷!”关于小米手机定价的问题,雷军表示。 3月26日,小米手机官方微博预告这次春季新品发布会将公布自研的芯片。海报显示了关键词“我心澎湃”,而这是之前小米推出自研芯片澎湃S1时使用的slogan。 有部分网友表示,小米手机已经凭借性价比制霸中低端市场,而按照雷军“ 科技 含量远不止1万”的言下之意,售价上万的小米手机一定要有让大家信服的核心技术。长期以来,外界对“小米手机没有自主技术”的质疑,称得上雷军的一块心病。而面对外界对研发投入方面的质疑,早在2018年4月,雷军在接受采访时便表示,“研发费用的本质不是越多越好”,并指出友商华为研发费用高是低效行为。 言论发酵之后,被问及此事的时任华为荣耀手机总裁赵明则回应道:“可能他是在开玩笑吧,这个观点已经颠覆了我们的基本认知和常理。” 严格意义上,研发投入高与研发效率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过去两年的情况也证实,基于在5G等核心领域的持续投入,华为在高端手机市场的份额得以稳步扩张。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INNO Research的数据,2020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厂商中,华为占据了40.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小米则以10.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五。 结合已公开的数据,与国内手机厂商同行进行比较,小米的研发投入似乎一般。 2019年,小米的研发投入仅为75亿元,不仅无法与华为1317亿元的研发投入无法进行比较,甚至落后于OPPO当年的百亿研发投入。 在去年的8月的小米十周年演讲会上,雷军再次重申,2020年小米的研发预算在100亿元以上。 而港股3月24日盘后,小米公布2020年年报,去年全年小米研发支出为92.56亿元,不仅未兑现百亿投入的承诺,并且在研发投入增速下,同比增长23.5%,不及2019年29.7%的增速。 在这样的情况下,雷军又作出了最新的表态:2021年,小米的研发投入预计超过130亿元,同时扩大研发团队规模,今年将招募超过5000名工程师。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这段时间,有关小米电动 汽车 的传闻甚嚣尘上。3月26日,路透社最新报道,小米正在和长城 汽车 谈判使用其工厂生产电动 汽车 。早前已有媒体报道称,小米将造车视为“战略级决策”,并由雷军亲自领头。 众所周知,电动 汽车 是一个十分烧钱的行业,小米此前已发布预告,今年将发布小米11升级款、小米MIX新机、折叠屏新机等多款硬件新品。 那么问题来了,小米130亿元的研发投入预算如何支撑起庞大的新品版图?很多人表示,小米公司是否被低估。 2018年7月,小米公司行将上市前夕,其估值一度超千亿美元,但最终上市的发行价仅为17元港币,估值543亿美元呈现大幅缩水。此后的两年,历经多次回购,小米的股价依旧疲软,长期低于最初每股17港元的发行价。 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价值有自己一套判断标准。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单纯把小米按照硬件公司来估值,一般不超过20倍PE,这是小米公司股价长期低迷的根源因素。 出于对估值的担忧,在上市前夕,雷军就在内部信中阐明:“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 不过,一切用数据说话,很难说小米“硬件公司”的标签完全是市场的偏见。按照小米发布的财报,营收主要分为三部分: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 其中,“硬件”部分包含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 2015年,小米实现总营收668亿,智能手机销售收入537亿,占比达80.4%,加上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87亿销售收入,“硬件”业务占总收入的93.4%。 2020年,小米实现总营收2459亿,智能手机销售收入至1522亿,占比为61.9%;加上674亿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销售收入,“硬件”业务占总收入的89.3%。 基于小米公司历年年报数据,可以得到以下三点事实: 1、硬件产品营收占比长期占据九成左右; 2、整体上,智能手机产品营收占比呈现下降趋势; 3、其它硬件产品营收占比呈上升趋势。 显而易见,硬件产品市场是小米公司不能够放弃的基本盘。小米手机已经下决心走高价路线,结合高端市场激烈的竞争压力与手机硬件产品的毛利率来看,对公司营收与盈利层面上的贡献依旧有限。 财报显示,手机硬件产品的毛利率长期维持在10%以下,2020年Q4,小米一部手机的毛利润为107元。按照薄利多销原则,要实现一百亿元毛利则需要卖出1亿部手机,这在当下的手机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实现似乎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谈及小米品牌十年的发展历程,雷军曾透露,小米第一代手机原计划只卖1499元,而不是最终定价的1999元。原因在于打算严控成本,做一部低售价性能又好的产品,但是由于追求极致,选用的都是顶级供应商,再加上各方面的支出,最后成本没有控制住,才不得以将计划中1499元售价提升到1999元。 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对性价比的极致,为早期的小米积累起一批最忠实的拥趸。正因如此,每年小米新机发布会,雷军公布新款手机价格的那一刻,总能赢得满场欢呼,夹杂着惊喜与惊讶。 2019年,小米发布小米9,试探性地将价格提高到了3000元档,这被外界视为小米的最后一款“性价比”手机。 “小米认为未来的天下,得屌丝者得天下,得年轻人得天下。”时任小米集团清河大学副校长王嵋言论一出,立刻引发轩然大波。小米就此公开道歉信,称其高管言论完全不代表公司态度,王嵋本人也因此主动请辞。 从这个角度来看,早期的小米或许还认为“中低端”标签对于自身卖手机产品无甚大碍,而在发力智能家电甚至电动 汽车 之后,“中低端”似乎是一颗阻碍发展壮大的毒瘤。 而小米能否在3月29日即将举行的春季新品发布会上,真正摆脱“中低端”标签,我们也拭目以待。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参考链接: https://www.sohu.com/a/230537298_100141081
推发布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