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相信很多人都在使用“智能产品”,并且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几乎都是“人手一对耳机”,什么听歌,看电视等都在使用。 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据央视报道,近五成降噪耳机降噪量不足,也就是不合格,这完全是降噪耳机的“悲剧”一幕,并且根据工信部对耳机的检测评估,仅漫步者NeoBuds Pro、小度主动降噪智能耳机Pro两款降噪耳机获得A级认证。 这就是可怕了,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可能都觉得只要能够听歌,看电视等就行,简单地来说,只要能用就行,并不会在意什么质量,品牌等等,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耳机带来的危害”,真当自己发现有危害的时候,可能自己的听力已经出现故障了。 而上面提到的降噪耳机,其实也是耳机分类之中的一种,降噪耳机的最大功能肯定就是“降低对听力”的影响。但是,万万没想到的,在工信部对耳机的检测评估中,仅2款降噪耳机获得A级认证,不知道你使用得合格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降噪耳机,耳机使用不当,对听力危害有多大? 什么是降噪耳机?上面我们也说了,降噪耳机说白了就是减少对听力的伤害。一般分为两种降噪耳机——主动降噪耳机、被动降噪耳机。 这两种类型的降噪耳机存在一定的差别,主动降噪耳机是通过降噪系统产生与外界噪音相等的反向声波,将噪音中和,从而实现降噪的效果。而被动式降噪耳机主要通过包围耳朵形成封闭空间,或者采用硅胶耳塞等隔音材料来阻挡外界噪声。 如果单独从概念上来进行比较的话,主动降噪的耳机可能更加智能化,不过这两种耳机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对听力的“相互干扰”。 而这公布出来的两款合格的耳机,按照分析来看,也是属于智能化的降噪了。漫步者耳机采用了复合振膜动圈加楼氏动铁构成独特的腔体结构,通过有源电子分频DSP使圈铁单元本色尽显,搭载混合主动降噪技术,降噪深度可达42dB。 而小度耳机利用双重主动降噪技术,最大降噪深度可达40dB,支持双麦克风检测环境及耳内噪音。所以,其实这两者的差别不大,都是采用的主动降噪技术。但是这也说明了,被动降噪耳机可能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不然主流的这两款耳机也不会采用“主动降噪耳机”技术。 当然,整个耳机的品牌很多,例如:森海塞尔(Sennheiser)、Beats、SONY索尼、华为等等。 但是,具体央视说近五成降噪耳机降噪量不足,存在不合格的现象,到底包括了哪些,暂时没说明。但是漫步者NeoBuds Pro、小度主动降噪智能耳机Pro两款降噪耳机获得A级认证,是明确指出的。我们这里不是为其宣传,而是事实。 如果大家想保护自己的听力,还是希望选择工信部对耳机的检测评估的权威品牌。 那不合格的耳机危害有多大呢?听音乐、看剧、打 游戏 ,运动健身等等,佩戴耳机已经成为了常态化,但是佩戴不合格的耳机或者说长期佩戴不合格的耳机,这肯定是会带来影响的。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至少可能带来两大危害。 第一、直接性造成听力损伤。大家都知道,当我们将耳机戴上 之后,几乎是将整个听力系统给笼罩了。而位于耳蜗位置的内耳毛细胞,是整个听力系统的主要“发力者”,为听觉神经传递外界的声音。如果长时间不合理地使用耳机,并且使用不合格的耳机,就可能导致耳部的耳毛细胞出现受损的情况。 按照科学的论证来看,耳毛细胞是有限的,并且是属于“非再生”的模式,那么使用的时候,如果时期长期处于疲惫,受损的状态,就可能导致听力受损,并且出现不可逆转的局面,最终可能导致失去听觉。 第二、引发耳部疾病,最终可能失去听觉。长时间佩戴耳机,空气不流通,同时耳机不合格容易携带一些细菌等,如果不及时清理,就可能导致耳部出现细菌感染,如果引发连锁效应,就可能出现耳膜破损、耳鸣等现象,最终可能导致听力下降或者失去听力,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所以,一款合格的耳机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合理使用耳机也非常重要,很多人可能看到外面几块钱,几十块钱就能买一款耳机,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大多数产品都不是合格的产品。所以购买必须谨慎。
央视公布工信部A级认证降噪耳机
央视公布工信部A级认证降噪耳机,现在的耳机大多数都是无线降噪耳机,但根据央视新闻报道,市面上近五成的降噪耳机降噪量不足,央视公布工信部A级认证降噪耳机。
据央视报道,近五成降噪耳机降噪量不足,不仅无法保护听力。根据工信部对耳机的检测评估,仅漫步者NeoBuds Pro、小度主动降噪智能耳机Pro耳机获得工信部A级认证。
耳机对耳朵是否产生伤害,关键在音量。在嘈杂环境中为了把噪音压过去,如果开更大音量,就会对听力增加损伤。
简单介绍三种耳机:
骨传导耳机,利用颅骨的震动接收声音信号,听着音乐会和普通的不同。适合运动时,对音质要求没有那么高的场景。
入耳式耳机,适合外界噪音大时,将耳机塞进耳朵,即使不放音乐,也会隔绝外部噪音,此时再降低音量,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保护耳朵。
头戴式耳机,适合在电脑前用,夏天热,出汗多。当然,也有蓝牙式的,大街上不少青少年外戴用,看自己喜好了。
现在的耳机大多数都是无线降噪耳机,耳机的功能价格也是水涨船高,那么是否大品牌,价格高的耳机性能就越好呢?
根据央视新闻报道,市面上近五成的降噪耳机降噪量不足,不仅无法保护听力,长时间佩戴还会影响听力。
在去年12月18日,中国智能语音发展高峰论坛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各产业的代表围绕着智能语音热点,探讨语音产业未来方向。
会上,国家语音及图像质量检测中心技术负责人刘永东发布了《智能降噪耳机与通话降噪耳麦多场景性能测评报告》。
该测评报告选取了十多个知名品牌,在市场上比较多的,该品牌具有代表性的智能耳机设备,其中包括日本索尼,韩国三星这样的国外大厂品牌。
评测体系为,基于用户体验和实际场景未准则,环境噪声消除+人声客观保持+人声主管评测3个维度综合性能表现。
根据降噪能力评测报告,工信部仅公布了两款降噪耳机获得A级认证,分别为小度主动降噪智能耳机pro和漫步者NeoBuds pro。
专家建议,为了保护听力请使用降噪能力符合标准的耳机。
看来不见的大品牌,价格高的耳机就符合标准,要购买真正符合标准的’耳机才行,提醒大家无论多好的耳机,也不要长时间佩戴,都会影响听力健康。
不知何时起,各种降噪耳机风靡市场,高端者谓之曰主动降噪,低端者也强自冠名被动降噪,不过近日根据央视新闻的报道,目前国内降噪耳机市场鱼龙混杂,质量堪忧引发热搜关注,而且消费者佩戴劣质产品还会损害听力。
国家工信部语音及图像识别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日前公布了国产降噪耳机性能测试的结果。结果显示,仅小度主动降噪智能耳机Pro、漫步者NeoBuds Pro两款降噪耳机获得工信部A级认证。
据了解,央视新闻此前报道显示,2019年全国降噪耳机厂家已有300家,产值达到近214亿。随着降噪耳机市场迅猛发展,相关机构呼吁,应尽快推动降噪耳机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订,规范产品研发设计,屏蔽掉那些标称降噪却无法实现的“伪降噪”产品。
目前市场中近五成降噪耳机降噪量不足,不仅无法保护听力,反而存在听力损伤风险。普通耳机通过调大音量来阻隔环境音干扰,极可能造成听力受损。
为了自己的耳朵健康,消费者还需谨慎选择产品。
降噪耳机在用户的工作和生活当中都存在很高的使用频率。
随着我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如今人们也开始专注于提升各方面的质量。曾经出门在外想要听音乐,我们只能使用MP3。然而等到智能手机出现之后,一部手机就能够代替MP3的所有功能,但是大家想要隐私的听音乐,必须使用有线耳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耳机横空出世,改变了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发展至今,降噪耳机成为了现如今主流的耳机模式。
然而根据媒体的相关报道,市场上面有将近50%的降噪耳机,在降噪的频率上面明显不达标。在抽查的多款耳机当中,只有两款耳机降噪功能是符合标准,一个是漫步者的neobuds Pro。还有小度的主动智能降噪耳机Pro系列。这两款耳机分别在抽查当中得到了a级认证,是一款合格的降噪耳机。
其实降噪耳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还是非常实用的。在工作当中,因为我们不想受到他人的打扰,所以佩戴降噪耳机可以隔绝外界的一切声音。这样一来,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能够沉浸在特有的环境。能够提升效率并且快速的达到目的。但凡是都有双面性,降噪耳机也有很多的害处。
最让很多人难以忍受的就是降噪耳机戴时间长了之后,耳朵会有非常明显的疼痛感。因为不管是哪一款降噪耳机,只要它的功能中带有主动降噪,那么在耳机的主体上面一定会有隔音塞。必须要先通过物理隔音的方式,阻绝一部分的外界声音,才能够通过主动降噪的方式再一步隔绝掉其他的声音。
但是长时间将耳窝里面塞满海绵,这对于我们耳道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甚至严重会导致中耳炎的发生。所以市场上面大多数不适合佩戴主动降噪耳机的用户们,根本就不会考虑此类耳机。好在很多的厂商也开始慢慢注重起用户佩戴舒适度的这一问题。
不管是哪一个耳机厂商,在主动降噪耳机的制造上面,不仅要符合国家规定的降噪标准,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用户佩戴的感受。这样才能够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耳机制造厂商。我们也期待,会有更多好的无线降噪耳机出现。
推发布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