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m即软件配置管理。
软件配置管理(SCM)是指通过执行版本控制、变更控制的规程,以及使用合适的配置管理软件,来保证所有配置项的完整性和可跟踪性,配置管理是对工作成果的一种有效保护。
SCM(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软件配置管理)是一种标识、组织和控制修改的技术。它应用于整个软件生存期。
在软件建立时会经常产生变更,而变更加剧了项目中软件人员之间的混乱。之所以产生混乱,是因为在进行变更前没有仔细分析,或没有进行变更控制。
因为变更在任何时刻都可能发生,因此软件配置管理活动的目标就是为了标识变更,控制变更,确保变更正确地实现,向其他有关的人报告变更。
软件配置管理是一组追踪和控制活动,它们开始于软件开发项目开始之时,结束于软件被淘汰之时。从某种角度讲,SCM是一种标识、组织和控制修改的技术,目的是使错误降为最小并最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
扩展资料:
配置项的版本号与配置项的状态紧密相关:
(1) 处于“草稿”状态的配置项的版本号格式为:0.YZ
(2) 处于“正式发布”状态的配置项的版本号格式为:X.Y。
一般只是Y值递增,当Y值到达一定的范围时X值才发生变化。
(3) 处于“正在修改”状态的配置项的版本号格式为:X.YZ。
一般只增大Z值,当配置项修改完毕,状态重新变成“正式发布”时,将Z值变为0,增加X.Y值。
是指网络管理员通过网络管理程序对网络上的资源进行集中化管理的操作,包括配置管理、性能和记账管理、问题管理、操作管理和变化管理等。一台设备所支持的管理程度反映了该设备的可管理性及可操作性。常见的网络管理方式有以下几种:(1)SNMP管理技术SNMP是英文“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首先是由Internet工程任务组织(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的研究小组为了解决Internet上的路由器管理问题而提出的。SNMP是目前最常用的环境管理协议。SNMP被设计成与协议无关,所以它可以在IP,IPX,AppleTalk,OSI以及其他用到的传输协议上被使用。SNMP是一系列协议组和规范,它们提供了一种从网络上的设备中收集网络管理信息的方法。SNMP也为设备向网络管理工作站报告问题和错误提供了一种方法。
配置式流程管理:配置式+流程管理,两部分,就是指流程可配置,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流程要可以配置,流程节点可配置,流程执行人可配置。一般来说一个流程会有很多节点,每个节点对应有处理人。我要增加一个节点,或者改某个节点的处理人,应该有个界面,选择操作一下就行。这样算是可配置,而不是要重新改流程的代码
基线”是一个很常见的术语,在配置管理和项目管理里面都能看到,而且还有很多衍生的术语,例如基线提升、基线化、基线审计,等等等等。 我个人以前对微软的那套开发流程(就是product cycle model)以及PSP、TSP了解比较多一些,这些流程里面对“基线”的概念提的不多。但接触RUP、MSF以及项目管理以后,看到到处都有baseline,就觉得迷惑了。 经过我自己的理解,以及和几个同事的讨论,现在我觉得我们通常看到的“基线”这个术语有两个意思: 1)代表多个源代码文件的一组版本。 比如有三个文件,aaa.c、bbb.c和ccc.h。可以对这三个文件做一个基线,取aaa.c的版本1.1,取bbb.c的版本1.3,取ccc.h的版本1.0。(1.1,1.3,1.0)就是一个基线。换句话说,通常在vss和cvs里面做label,就是在做基线。 这种基线对“构建审计”特别有用:在做build的时候,可以先对所有源文件做一个label,取名为"Build2394",然后再编译、集成。这样,以后如果要找到和build 2394对应的原文件,只需要到vss或者cvs里面把所有文件对应label Build2394的版本取回来就可以了。 2)代表文档的一个稳定状态。 比如有一个项目设计文档,当设计基本完成,开发即将开始的时候,需要把这个文档固定下来,内容不能再频繁改变,否则开发人员就无所适从了,可能导致每个人所参照的文档并不是同一个文档。用一句上海这里的生活用语来说,就叫做要把这个文档“敲定”。 一个文档如果经过讨论被通过了,被固定了,就可以说这个文档被“基线化”了,然后所有人就可以在这个“基线”的基础上工作。 当然,文档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当对文档的修改仍然会不断进行,但这种修改并不会随时随地的添加到被“基线化”了的文档中去。因为既然是“基线”,就不能随便动。 但是到了一定时候,修改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把很多修改合并到原来的文档中去了,并生成一个新版本的文档作为团队中所有的人的参考标准,并把老的版本淘汰掉。这就叫做“基线提升”。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基线”这个术语的两种不同含义的理解,大家可以讨论讨论看,是不是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硬件配置和软件配置的含义如下:
1、硬件配置:硬件配置用来表示负载均衡产品的硬件基本配置,也就是常说的电脑配置,是衡量一台电脑性能高低的标准。其主要由CPU、显卡、主板、内存、硬盘、显示器、机箱、光驱、键盘、鼠标和散热系统决定。
2、软件配置:软件生存周期各个阶段活动的产物经审批后即可称之为软件配置项。软件配置项包括:与合同、过程、计划和产品有关的文档和资料;源代码、目标代码和可执行代码;相关产品,包括软件工具、库内的可重用软件、外购软件及顾客提供的软件等。
扩展资料:
软件配置管理,又称软件形态管理、或软件建构管理,简称软件形管(SCM)。界定软件的组成项目,对每个项目的变更进行管控(版本控制),并维护不同项目之间的版本关 联,以使软件在开发过程中任一时间的内容都可以被追溯,包括某几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数个组合。
软件配置管理,它是贯穿于整个软件生命周期,它为软件研发提供了一套管理办法和活动原则。软件配置管理无论是对于软件企业管理人员还是研发人员都着重要的意义。软件配置管理可以提炼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硬件配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软件配置
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CM)是通过技术或行政手段对软件产品及其开发过程和生命周期进行控制、规范的一系列措施。配置管理的目标是记录软件产品的演化过程,确保软件开发者在 软件生命周期 中各个阶段都能得到精确的产品配置。 配置控制重点关注可交付成果及各个过程的技术规范,而变更控制则着眼于识别、记录、批准或否决对项目文件、可交付成果或基准的变更。 配置管理可以分为三步: 一、识别配置项。找到是哪些功能有改动? 二、记录并报告配置项状态。记录并报告那些功能现在的状态。 三、配置项核实与审计。用那些因素现在的状态和以前的状态进行对比,确定原本计划调整的功能否有更改、是否落实。 软件配置管理 的最终目标是管理软件产品。由于软件产品是在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驱动下不断变化,为了保证对产品有效地进行控制和追踪,配置管理过程不能仅仅对静态的、成形的产品进行管理,而必须对动态的、成长的产品进行管理。由此可见,配置管理同软件开发过程紧密相关。配置管理必须紧扣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管理用户所提出的需求,监控其实施,确保用户需求最终落实到产品的各个版本中去,并在产品发行和用户支持等方面提供帮助,响应用户新的需求,推动新的开发周期。 配置管理通俗点说就是:你要变更,好,你变哪了咋变的,你万一骗我呢。我要去查查看看你说的和你做的一致么。 配置管理系统和变更管理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你现在用的系统就是windows系统安装系统这个不用说了吧。。。就是在电脑上安装windwos系统配置和管理就是配置系统选项,配置系统安全策略,管理和维护软件,更新这些了。。
推发布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