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意义是:我国航天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是我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有一个伟大壮举,它表明我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民族探索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试验项目: 神舟5号将尽量减少机舱内的实验项目及仪器,以腾出更多空间来供航天员活动并执行科学观察任务,可以说这一次的任务主要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
新技术应用: 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其中设定了几百种故障模式,一旦发生危险立即自动报警,即使在飞船升空一段时间之后,也能通过逃逸火箭而脱离险境。
《千年梦圆在今朝》中“神州五号”发射成功的重要意义: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攀登世界科技高峰迈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象征着伟大中华民族复兴进程跃上一个新的起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是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的里程碑。中国由此跻身于世界上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三个国家之列,显示出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 今天的飞天梦圆,预示着明天的强国梦圆。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极大地鼓舞着全世界的炎黄子孙,增强了中华儿女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凝聚力,中华民族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是2003年10月15日。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被送上太空。完成一系列动作指令后,透过飞船玻璃窗,他终于见到了梦寐以求的风景。
风险莫测的飞天旅程,需要脚踏实地去追赶,航天员要经历超重、失重、低压等特殊环境的严峻考验,挑战的是人类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这一切,即使对在部队年年飞全勤,驾驶战斗机安全飞行1350个小时的杨利伟来说,也是莫大的挑战。
研制目标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主要是考核工程载人环境,获取航天员空间生活环境和安全的有关数据,考核工程各系统工作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和系统间的协调性。
飞船乘坐一名航天员,飞行约一天,在绕地球飞行的第14圈返回。航天员可以按照预先规定的程序和地面指令手动补发船箭分离、帆板展开等重要指令。
飞船具有自主应急返回和人工控制返回以及第2天、第3天返回的能力。
神舟 “神舟”载人飞船全长8.86米,最大处直径2.8米,总重量达到7790公斤。从构型上来说,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以及一个附加段组成。采用的是典型的“三舱一段”式结构。整个飞船按照功能还能分为13个不同的分系统。这13个分系统都是用它的功能来命名的,它们是:有效载荷、结构与机构、热控制、指导导航与控制、推进、电源、数据管理、测控与通信、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乘员、回收与着陆、仪表与照明和应急救生分系统。这些系统分别布置在这“三舱一段”式结构的神舟飞船中,相互分工合作,完成一次太空遨游。下面分别介绍各个舱段的情况:一、轨道舱(长2.8米,直径2.2米)神舟飞船的轨道舱的外形为圆柱形的。为了使轨道舱在独自飞行的阶段可以获得电力,轨道舱的两侧安装了太阳电池翼,每块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积为2.0×3.4米,轨道舱自由飞行时,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电力。轨道舱尾部有4组小的推进发动机,每组4个,为飞船提供辅助推力和轨道舱分离后继续保持轨道运动的能力;轨道舱一侧靠近返回舱部分有一个圆形的舱门,为航天员进出轨道舱提供了通道,不过,该舱门的最到直径仅65厘米,只有身体灵巧、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出自由。舱门的上面有轨道舱的观察窗。轨道舱是飞船进入轨道后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场所。舱内除备有食物、饮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装置外,还有空间应用和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返回舱返回后,轨道舱相当于一颗对地观察卫星或太空实验室,它将继续留在轨道上工作半年左右。轨道舱留轨利用是中国飞船的一大特色,俄罗斯和美国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后,一般是废弃不用的。二、返回舱(长2.00米,直径2.40米,不包括防热层)神舟飞船的返回舱呈钟形,有舱门与轨道舱相通。放回舱式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内设可供3名航天员斜躺的座椅,共航天员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乘坐。座椅前下方是仪表板、手控操纵手柄和光学瞄准镜等,显示飞船上个系统机器设备的状况。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进行监视,并在必要时控制飞船上系统机器设备的工作。轨道舱和返回舱均是密闭的舱段,内有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确保舱内充满一个大气压力的氧氮混合气体,并将温度和湿度调节到人体合适的范围,确保航天员在整个飞行任务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另外,舱内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神舟好飞船的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测窗外的情景,另一个共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测地面驾驶飞船。返回舱的底座是金属架层密封结构,上面安装了返回舱的仪器设备,该底座重量轻便,且十分坚固,在返回舱返回地面进入大气层时,保护返回舱不被炙热的大气烧毁。三、推进舱(长3.05米,直径2.50米底部直径2.80米)神舟号的推进舱又称设备舱,它呈圆柱形,内部装载推进系统的发动机和推进剂,为飞船提供调整姿态和轨道以及制动减速所需要的动力,还有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部分设备。两侧各有一对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太阳翼的面积为2.0×7.5米。与前面轨道舱的电池翼加起来,产生的电力将三倍于联盟号,平均1.5千瓦以上,差不多相当于富康AX新浪潮汽车的电源所提供功率。这几块电池翼除了所提供的电力较大之外,它还可以绕连接点转动,这样不管飞船怎样运动,它始终可以保持最佳方向获得最大电力,免去了“翘向太阳”所要进行的大量机动,这样可以在保证太阳电池阵对日定向的同时进行飞船对地的不间断观测。设备舱的尾部是飞船的推进系统。主推进系统由4个大型主发动机组成,它们在推进舱的底部正中。在推进舱侧裙内四周又分别布置了4对纠正姿态用的小推进器,说它们小是和主推进器比,与其他辅助推进器比它们可大很多。另外推进舱侧裙外还有辅助用的小型推进器。四、附加段附加段也叫过渡段,是为将来与另一艘飞船或空间站交会对接做准备用的。在载人飞行及交会对接前,它也可以安装各种仪器用于空间探测。对于附加段现阶段的设备没有官方介绍,但是一些业内人士进行了大胆的推测,如:其中一个半环型装置,据推测是用来安装方形的仪器装置。而三个相互垂直并可伸出的0.4米的探针被推测为可能是导航系统的一部分或对接系统的一部分。因为美国的阿波罗飞船上曾有类似的装置用来进行对接。神舟飞船轨道舱前端可能装有俄罗斯式的对接系统。但这些装置可能只是一种试验型,在将来执行与太空站对接的任务时肯定会被新型对接系统所替换。附:神舟一号至六号发射及回收时间及地点:神舟一号 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发射,21日回收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二号 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发射,1月16日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三号时间:2002年03月25日22时发射,4月1日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四号 时间:2002年12月30日零时发射,2003年1月5日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五号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发射,21小时后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 神舟六号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整发射,115小时33分钟后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神舟七号【“神七” 设备】 宇航服、出舱背包、航天员:确保太空行走进行 我国载人航天计划的第二步和随后的第三步计划包括,开展航天员出舱活动试验,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专家解释,航天员出舱活动试验,就是航天员从新型的“神舟”飞船的密封舱出来进行太空行走。自1965年前苏联航天员走出“上升2号”飞船在太空停留了24分钟后,至今美俄两国航天员共进行了近250次舱外活动,累计在舱外停留的时间达1000多小时。 “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的目的,是为了维修、装卸、更换和回收航天器及航天器的外部设备。”专家称,“神舟七号”将具备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几项必备条件。首先,会提供航天员在舱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舱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热屏蔽、气密、保压、通风、调温等多种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灵活,头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舱背包有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其控制系统配有的喷气装置使航天员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据悉,航天服和背包构造复杂,技术难度大,造价昂贵,美国生产的一套航天服约为150万美元。第三当然是必须拥有技术操作熟练、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稳定的航天员。 【“神七” 设计】 各种要求比“神六”都高一些 “神舟五号”时,我国的载人航天还只是对一人一天上太空的考核,当时杨利伟仅待在返回舱里,轨道舱的舱门是紧闭的。此次“神舟六号”虽然在外形上与“神舟五号”几乎一样,不同的是,两名航天员将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从事多人多天的空间飞行作业程序。专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两名航天员就是在‘一室一厅’里活动。”而到了“神舟七号”,航天员除了在“一室一厅”里活动外,还将走出“厅”,从轨道舱侧面的窗口出来在太空行走。 据介绍,“神舟七号”对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出舱设备、结构气密性要求更高,因此“神舟七号”会在外形上与“神舟六号”有明显的不同,相关系统也会有所改变,特别是轨道舱。 通常飞船发射上太空后,航天员在进行出舱活动之前,会先在气闸舱内进行2-3小时的适应性准备,在气闸舱内穿戴好舱外航天服,背上背包,带好用品。实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所穿戴的航天服体积庞大,地面重量就达125公斤,根本不像在地面穿衣戴帽那么容易,必须在其他航天员的帮助下才能穿上。“所以‘神舟七号’时上天的航天员起码得两人,这样可以相互配合,至于会有多少人出舱活动则未定,估计会是一人进行太空行走。” 【“神七” 训练】 航天员在水池里模拟失重现象 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神七” 发射】 明年发射可能性不大,交会对接是下步计划 充满神秘感的太空行走让人期待,“神舟七号”会在何时发射呢?“‘神舟七号’明年发射的可能性较小,但相关工作已在进行。”进行太空行走之后,下一步将实行交会对接(即两个飞行器在太空上实行精确对接),这些都是载人航天里最重要、最关键的基础技术。交会对接一是要实现人员交换,二是进行物资(科学仪器、生活用品、垃圾等)交换,对接活动将会在一个密封性极佳的通道内进行,因而“神舟七号”之后的飞船在外形上还会有变化
19年前的10月15号上午九点,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这是国内首次加载载人航天飞船,它代表着我国在载人航天的里程碑上写下了一笔重要的开端,它标志着我中国儿女的敦煌梦,它也是我中华儿女高度凝聚力和智慧力的象征。那些画面至今犹在眼前,每每想起都让人热泪盈眶。惊险的一幕:当飞船刚驶入太空的时刻,舱内传回的画面受到未知干扰,造成画面模糊,杨利伟当时由于受到压力共振,疼得说不出话,所有人生怕他就此牺牲,就连他自己都不例外,但没过一会儿,他成功的缓过劲儿来,有人激动的喊着“他还活着!”这句“他还活着”就这么深深地扎入我们的脑海里,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我们不得不承认,杨利伟是勇敢的,是令人骄傲的,是英雄!代表和平的一幕:画面中杨利伟在报了平安后,拿出了联合国的旗帜和五星红旗,那一抹蓝色就仿佛是我们生活的蓝水星,宁静美好,那一抹红色,那是我们中华儿女的热血青春,是我们亿万万同胞对中华民族的热爱,是我中华民族所有人民的满腔热情,更是我们荣耀的象征。骄傲的回归:飞船在运行14圈后,成功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着陆,所有救援团队整装待发,第一时间为我们的民族英雄检查身体,而杨利伟在出仓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那一刻他道出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心声。他的回归,也标志了我们真的成功的走出了历史的一大步,同时我们想说杨利伟同志,您是我们所有中华儿女的骄傲,您辛苦了!我们深深地致敬你们这群敢于挑战英雄!
19年来,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为中国乃至世界航天事业带来了重大影响。从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到王亚平、景海鹏,再到即将迎来第一位女性成员“王娜”。在这19年中,我国从一开始的发射空白,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完整的空间实验室任务体系和载人航天工程体系,同时也见证了我们国家自主研制空间站以及建立空间站运营体系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1999年10月15日,我国首个具有独立建制的空间站“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拉开了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序幕。按照规划,未来我国将建立由核心舱、转星舱组成的多舱多维空间站,其中核心舱将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转星舱将作为实验舱为航天员提供在轨生活和工作。此后,各大科技机构、企业纷纷投入到我国空间站的研制当中。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实施以来,已经连续发射多艘神舟飞船,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研制并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国家,而且神舟五号还将第一次飞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以下简称天宫二号)。除此之外,我们国家还将首次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试验。天宫二号计划在2020年左右和2021年左右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将与空间站进行长达10年的在轨运营试验,未来空间站还将继续开展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科学实验等技术实验活动。
在神舟五号飞船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后,空间站运营工作全面展开,中国已成为唯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国际空间站长期运行和运营合作伙伴。中国还在第一时间向国际空间站提供了国际空间站的接口设备,同时在空间站运营工作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2004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当年6月,翟志刚出舱活动,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功升空。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在太空中旋转180度,最终停留在返回舱内的2个月后,翟志刚成功从飞船内脱离。至此,我国首次向太空运送航天员完成了历史性任务。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建设的第一步:1998年10月16日,由长征二号 F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神舟五号飞船在飞行14天后返回大气层,顺利完成了“十个首次”的发射目标,并完成了载人天地往返实验。虽然我国在空间站的研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轨运行时我国自主研制的货运飞船却未能按照预定计划升空。这也是我国太空飞行事业的空白期。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是2003年10月15日。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被送上太空。完成一系列动作指令后,透过飞船玻璃窗,他终于见到了梦寐以求的风景。
研发进程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主要是考核工程载人环境,获取航天员空间生活环境和安全的有关数据,考核工程各系统工作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和系统间的协调性。
飞船乘坐一名航天员,飞行约一天,在绕地球飞行的第14圈返回。航天员可以按照预先规定的程序和地面指令手动补发船箭分离、帆板展开等重要指令。
飞船具有自主应急返回和人工控制返回以及第2天、第3天返回的能力。
推发布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