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机有美俄两种划分方法,俄罗斯是五代,美国是四代,俄罗斯把米格21多划分了一代!但国际上普遍接受俄罗斯的划分方法,一般都按五代划分!四代机包括美国的F14,F15,F16和F18等,俄罗斯的苏27,苏30,米格31,米格35等!法国的阵风和幻影,瑞典的鹰狮,欧洲的台风,中国的歼10B,歼11B,歼15,歼16早期版本等!五代机目前只有三种,美国的F22和F35,中国的歼20!而4.5代则是四代机的改进型,如美国F15和F16的终极改进版,俄罗斯的苏35!当然也包括俄罗斯的苏57,这款本来是按五代机研发的,但技术达不到,成了四代半!中国的歼10C,歼16改进版也属于四代半,比四代机强,但达不到五代机标准就叫4.5代!
第一代战斗机是亚音速战机,采用追尾战术,以机炮为主攻击的战斗机。第二代战斗机是超音速战机,是采用高空高速拦截作战,以导弹为主攻击的战斗机。第三代战斗机是超音速战机,是在核战争还境下、远程拦截与攻击,以导弹为主攻击的战斗机。第四代战斗机是超音速战机,是高空高速与低空机动相结合,以导弹为主攻击的战斗机。第五代战斗机是隐身、超音速巡航战机,是隐蔽接敌与过失速机动,以导弹为主攻击的战斗机。战斗机划代与其采用的技术息息相关,按照美国的划分方式。第一代机是采用的后掠式机翼、离心式为主的喷气动力、以目视搜索和火炮机枪攻击为典型;第二代机采用三角翼或梯型翼,达到2倍音速实现了高空高速,轴流式为主的喷气动力,以雷达结合目视搜索,用导弹攻击为典型;第三代机引入紊流技术、采用边条翼(主翼是修型三角翼或后掠翼),达到2倍音速并有较好的机动性,高推质比的喷气动力,以雷达结合红外或电视搜索,用导弹攻击为典型;第四代机引入隐身、超音速机动和过失速机动技术,高推质比的喷气动力,以雷达结合红外或电视搜索,用导弹攻击为典型;
各代战机都有着各自的突出优点,超音速战斗机为第一代,超视距战斗机为第二代,超机动性为第三代,隐身的为第四代。第一代追求速度,第二代追求视距,第三代准求机动性,第四代追求隐身性,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区别。
第1代
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飞行速度低于声速,为亚声速战斗机,最大航速M=0.8,作战半径约400~800km,代表机型有美国的F-86,前苏联的米格-15。在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米格-15与美国的F-86进行过空中的殊死博斗,这也是世界第一次双方均为喷气式战斗机的第一次空战。现己退役,只能在航空博物馆中见到。
第2代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最大飞行速度M-2.0,巡航速度M=0.8,作战半径约1000km。代表机型有美国的F-104(50年代后期)、F-4“鬼怪”式(60年代初),前苏联的米格-21(50年代末)、米格-23(70年代初)等,目前大部分仍在服役。
第3代
克上世纪70年代中至今。特点:具有高的机动性,要求飞机推重比(发动机推力/飞机重量)大于1.0,以往的战斗机推重比均小为此要采用大量先进技术,特别是发动机的推重比(发动机推力/发动机重量)要达到8.0。飞机能垂直上升,飞机的最大飞行M=2.1~2.3,巡航M=0.8,作战半径=800~2000km。代表机种有:美国的F-15(1974)、F-16(1978)、F.A-18(1980),前苏联的米格-29(1983)、苏-27(1984)。苏-27在1989年巴黎航展上作了精彩的“眼镜蛇”机动动作,令人至今不忘,代表了第3代战斗机突出的高机动性能。这几种飞机目前仍是在役机种中的姣姣者。
第4代
1997年9月7日美国F-22首飞,标志着战斗机将进入第4代,随后,俄罗斯的S-37、1.44,美国的联合攻击机JSF先后进行了各自的首飞。F-22将于2005年、JSF(现已命各F-35)将于2010年前后进入服役;俄罗斯的二型飞机则由于经济问题,尚无明确的计划。
对战斗机的分代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俄罗斯将本国的战斗机分为5代,也有把世界战斗机分为6代来研究的。但是,目前较普遍的分法是将世界战斗机分为4代。 第一代战斗机的机载设备和武装系统比较简单,最大平飞速度小(不等作超音速飞行),升限,加速度性和爬升率也不高。第一代战斗机的代表型有:苏联的米格-15、米格-17,美国F-84、F-86等。 第二代战斗机再航空界,一般把五六十年代研制的超音速战斗机称为第二代战斗机,最大特点是突破了“音障”,飞的更高也非的更快。但它们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是亚音速机动性不好,甚至还比不上第一代战斗机;二是起降滑跑距离长(多数都抄过1000米)三是体积小,载油系统低,航程和外挂能力明显不足;四是机载设备比较简单,全天后能力有限。 世界公认的第一架超音速战斗机是美国的F-100“超佩刀”。苏联的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是米格-19。这一代战斗机还有:美国的F-4、F-104、F-111,苏联的苏-15、米格-21、米格-23、米格-25、米格-27等。 第三代战斗机这一代战斗机普遍采用了复合材料,铝锂合金,翼身融合体,大推重比的涡扇发动机,适合机动空战的机翼,具有下视能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平视显示器,综合机载电子系统和火空系统,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头盔瞄准具等。尽管这些战斗机在最大M数(即马赫,飞行速度与音速之比)和生限方面没有什么提高,但他们的水平起降和垂直机动性,加速性,最大过载,作战半径,远距离探测能力,全向攻击能力,电子对抗能力等均有了大幅度提高。由于突出了机动性和全天侯能力,更加适应瞬息万变的空战环境,攻防能力明显改善,生存率大大提高。 在第三代战斗机的发展过程中,机载武器的性能取得了空前的进步。超视距发射使用的空对空导 弹改善了抗地面杂波干扰的性能和灵敏度,具备了上射和下射力。它们一般都能兼顾对地攻击任务,可携带各种激光制导,电视制导,红外制导,被动无线电制导的导 弹或炸 弹。第三代战斗机的主要机型有:美国的F-14、F-15、F-16、F/A-18,苏联的苏-27系列、米格-29,法国的幻影2000和作研制的“狂风等。 第四代战斗机的发展起点很高,标准高,从各国第四代战斗机方案看,它们普遍采用了先进的启动外形(如鸭嘴式布局,隐身外形等):强度大,重量轻的铝合金,钛合金和复合材料:红外和雷达吸波涂料;推重比高达10(即每千克自身重量可产生10千克的推力)左右的涡扇发动机;探测距离远,功能全,抗干扰能力强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或相控阵雷达;全权限三余度或四余度数字式电传操作系统;综合飞行/火力/推力控制系统;综合防御电子对抗系统;“玻璃座舱”(即用平显供更多的信息);高精度综合导航系统;故障诊断及警告系统灯等等。有些国家的第四代战斗机还采用了推力矢量喷口,半埋式挂架或全埋式武器舱,头盔瞄准具,话音控制系统,红外/激光/微光综合探测系统等等。 第四代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发现和识别目标,并对多个目标进行跟踪和实施超视距攻击。为了保护自己,这些战斗机除了配备性能良好的雷达警告,导 弹来袭警告,自主式电子对抗设备外,多数机型采用了隐身或半隐身能力。 由于座舱的自动化程度高,能适和为飞行员提供各种信息和指令,飞行员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再空战中,作高机动动作时,可无顾虑地对飞机进行操作。 四代飞机再短距离起降,可靠性和维修性方面普遍比第三代机有所改善。飞机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延长一倍,维修方面工时缩短20%以上,再次出动能力打为提高。有些第四代战斗机还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及发动机不开加力,飞机就可以M数1.2-1.6的速度巡航相当长的时间),这是的三代所完全不具备的。据称,超音速巡航对战斗机的突防和超视距空战是非常有益的。第四代战斗机的主要机型有:美国的F-22,俄罗斯的米格-39等。按照国际通用战斗机分代法(也就是西方国家的分法),没有第五代战斗机,只有四代机。(因为他们是从喷气式飞机出现之后开始分的。) F/A-22 F-35都是第四代战斗机。 第四代战斗机的标准是:隐身能力 超视距空战 超音速巡航 超机动性和短距起降 综合化航电系统 隐身能力: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减弱目标的雷达反射波、红外辐射和可见光等特征信号,以达到使对方探测系统不易发现或发现距离大为缩短的目的。 超视距空战:在看不见敌机的情况下,使用雷达搜索目标,用增程导弹与敌机作战。 超音速巡航:在发动机不加助力燃烧时以大于M1.5的速度进行30分钟的飞行。 超机动性和短距起降:通过使用带矢量喷口的大推力发动机和应用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使飞机拥有了超凡的机动能力和敏捷性。 综合化航电系统:采用了多余度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一般不设电力和机械备份,在作动器和液压系统出现故障后能进行重构,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按照苏联战斗机的分代方法,苏-27系列和米格-29系列是四代(实际上是三代),苏-47(苏-37)金雕是五代(实际上是四代,还没有量产,只有验证机)。(因为他们是从喷气式飞机出现之前分的。) 而欧洲的"三剑客":"台风" "鹰狮" "阵风"只具有超机动性、部分隐身和超视距空战,但不具有超音速巡航,所以人们称它们为三代半。 至于中国,即使是最新的歼10还是歼11(苏-27),都仅仅是三代机。歼10最近好像被吹得很火,看似很猛,但它的综合水平只是接近F-16,比起F-15和日本的F-2(美国F-16的改型,改进了电子设备武器系统,比F-16强)就更差得远了。
那是因为在冷战的初期,美国的科技发展水平比苏联高,所以同一代战机的对比中,苏联的战机并没有美国的好,那时候都是属于第二代战机,美国的F4,而苏联的是米格21和苏十五,通过朝鲜战争和越战不难看出米格21和苏十五真的没有F4好,所以呢苏联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就提前研制了自己的下一代战机也就是苏联版本的第三代战机米格23,但是呢到了19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陆续装备了自己的第三代战机,典型的是美国的F16,F15,F18,这个时候能苏联的米格23显然不是对手,接着俄罗斯便研制了自己的第四代战机SU27.SU30等等这样呢就造成了苏式战机总是比欧美战机多出一代的错觉,其实呢都是属于同一时期的战机要说哪代单列的,那就是苏联为了超越F4所研制的米格23,也就是苏联自己的第三代战机
F-22跟J-10是同一代,俄罗斯标准的5代,国际标准的4代划分方法: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是四代划分方式:第一代战机以美国的F-100和苏联的米格-19为代表;第二代的代表是美国的F-4和苏联的米格-21;第三代是当前各国的主力战机,包括美国的F-18、F-15和F-16,俄罗斯的苏-27和米格-29等;第四代战机是美国的F-22和F-35,俄罗斯的T50,中国的歼20.俄罗斯的五代划分方法:则将在朝鲜战场上发生激烈对抗的米格-15和F-86亚音速喷气战斗机看作第一代;第二代是超音速战斗机;第三代是具有两倍音速和两万米升限的高空高速战斗机;第四代是具有高机动性和完善电子设备的战斗机;第五代则是具备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和超机动性的新一代战斗机。区别:以世界标准来看:第五代战斗机与第四代战斗机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的机载电子系统异常先进,能满足未来战斗机的“4S”标准,即超机动性、超音速巡航、超视距空战和隐身能力。起飞重量在20吨左右,能在300—400米的短距离上起降。在空战格斗指标上,第五代战斗机能在100至150公里范围内发现目标,在50至70公里内对目标进行定位,在40公里内精确测定并最终确定威胁最大的8个目标;可以携带各类远、中、近程空对空导弹,并能摧毁空中预警机和战略轰炸机.目前还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第五代战机。美国和以色列正在联合开发,俄罗斯也在加紧研制,以对抗美国的F22猛禽战斗机。如果以俄罗斯的标准,第五代机就是世界标准的第四代机,具备“4S”标准,即超机动性、超音速巡航、超视距空战和隐身能力,与三代机的区别也在这里
例如F-22A(第四代)和歼-20(第五代)区别如下:
1、机型不同:
F-22A(第四代)战斗机是超音速战机,是高空高速与低空机动相结合,以导弹为主攻击的战斗机。
歼-20(第五代)战斗机是隐身、超音速巡航战机,是隐蔽接敌与过失速机动,以导弹为主攻击的战斗机。
2、最大飞行速度不同:
F-22A(第四代)最大飞行速度 2.25马赫(1500英里/小时,2410千米/小时)。
歼-20(第五代)最大飞行速度 2.8马赫 。
3、武器配置不同:
F-22A(第四代)主要武器 4个外挂点,2个内置弹舱(载弹量2,270公斤),空对空挂载为6枚AIM-120+2枚AIM-9导弹 。
歼-20远程空对空导弹 霹雳-21,中程空对空导弹霹雳-12D/霹雳-15,近程空对空格斗导弹霹雳-10,精确制导滑翔炸弹雷石-6 ,机炮GSh-301单管转膛航空机炮 ,辅助武器 1门20mm M61A2“火神”机炮,备弹480发。
战斗机划代与其采用的技术息息相关,按照美国的划分方式。
第四代机引入隐身、超音速机动和过失速机动技术,高推质比的喷气动力,以雷达结合红外或电视搜索,用导弹攻击为典型;
F-22A“猛禽”和F-35“闪电”都是4代战机,F-22A“猛禽”主要用于夺取制空权而F-35“闪电”则侧重于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歼20则为第五代战机,歼-20(英文:Chengdu J-20,中国代号:威龙,北约代号:Fire Fang,译文:火焰牙)是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研制的一款具备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等能力的隐形第五代制空战斗机。
歼-20采用了单座双发、全动双垂尾、DSI鼓包进气道、上反鸭翼带尖拱边条的鸭式气动布局。头部、机身呈菱形,垂直尾翼向外倾斜,起落架舱门为锯齿边设计,机身以高亮银灰色涂装(原型机为深绿墨色)。
侧弹舱采用创新结构,可将导弹发射挂架预先封闭于弹仓外侧,同时配备新型的PL-15和PL-21空空导弹。
扩展资料:
F-22战斗机
F-22所使用的发动机是在1983年ATF计划所确定下而开始正式立项研发。参加发动机竞标只有普惠公司(Pratt &Whitney Group)和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cetric Company)两家。
服役的F-22战斗机装备两台F119-PW-100低涵道比加力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104千牛,加力推力156千牛,推重比超过10。
相对于上一代战斗机使用的发动机,F119在零件数量少40%的情况下能多输出22%的推力,并且采用了推力矢量技术,发动机喷口能在纵向偏转±20度,使F-22具备了极佳的机动性和短距起降性能。
歼-20
隐形能力是第五代战斗机的最重要技术指标,也是歼-20的标志性能力。为此,它采取了诸多措施提高隐形能力。
歼-20采用带边条的鸭式布局,飞机在进气道前部设有鸭翼,鸭翼安装位置与主翼处于同一平面,可以提高涡流位置,保证涡流从主翼上翼面掠过。这样,飞机付出的阻力代价小,不仅能提高飞机的速度,而且有利于达到隐身的目的。
歼-20的头部、机身呈现菱形,与F-22十分类似,斜侧而简洁,上下表面非常平直,减少了不连续平面带来的雷达反射。机翼、鸭翼前后缘考虑了前后平行的折射因素,而大外倾、面积较小的V垂尾,也是有效的隐身措施。
歼-20还采用了DSI进气道技术。这种进气道技术首先在美国F-35战斗机上应用,中国的枭龙战斗机首先使用这种进气道技术。DSI进气道通过进气口前的一个三维鼓包达到消除空气附面层的目的,具有重量轻、适应速度范围广、不会对隐形造成影响的优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歼-20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F-22战斗机
为战斗机划代是一件非常认真而严肃的事情,每一代战斗机都是航空科技发展和军事需求的产物,每一代战斗机又都有其自己的技术性能特点和作战任务,代与代之间有质的飞跃和台阶式的提高。对于喷气式战斗机,比较流行的主要有美国人的“四代论”和俄罗斯人的“五代论”,可是美国人后来又提出新的“五代说”。根据这种划代理论,F-15和F-16为四代机,而F-22和F-35为五代机。 一般来说,我国对战斗机的划代采取了美国人的“四代论”,所以称新一代战斗机为“四代机”,这种四代机的大致指标要要相当于F-22一类的先进战斗机。虽然国外大部分国家已经将T-50、F-22和F-35一类的战斗机划分为“五代机”,但我国目前仍将他们称为四代机,这只是称谓的不同罢了。 第一代喷气战斗机:试验型飞机 美国人的新观点认为,第一代喷气式飞机主要是一些试验型飞机,并未打算直接投入作战。产生年代大约在20世纪30~40年代。 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喷气式战斗机是亨克尔公司研制的He280双发战斗机,首飞时间是1941年3月30日。He280战斗机的特点是采用了先进的三轮车式起落架和压缩空气驱动的弹射座椅,但是它的机体还属于活塞螺旋桨时代。 梅塞施米特Me262战斗机最初的设计方案采用平直机翼,发动机安装在机翼中段内。然而,由于发动机直径增加,机翼中装不下,不得不安装在机翼下的吊舱内。由于Jumo004涡喷发动机的推迟交付和其它一些因素,导致Me262战斗机直到1944年夏末才投入作战。因此,Me262战斗机对战争的结果并未产生多少影响。 英国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是格罗斯特飞机公司生产的“流星”,1943年3月5日首飞。原型机采用了德�6�1哈维兰�6�1哈福特生产的H.1涡喷发动机作为动力,但生产型飞机采用了罗罗公司的惠特尔W.2型发动机。令航空历史学家有些失望的是,“流星”和Me262战斗机从未在空中交战,都如流星一样一闪而过。第二代喷气战斗机:采用后掠翼 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后掠翼,飞行速度为亚声速,代表机型有米格-15和F-86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飞机设计师们就通过改进机体外形来发挥喷气发动机的潜力,寻求战斗机的最佳性能。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最重要的创新是采用了理想的后掠翼,以达到减小跨声速阻力和提高飞行速度的目的。 像F-86、米格-15、J-29、霍克公司的“猎人”和格鲁曼公司的F9F“黑豹”及“美洲虎”等这些飞机都具有跨声速的飞行速度。这些型号的飞机,由于采用了新型的推进控制装置、改进的弹射座椅和更好的增压座舱,并进一步优化了气动布局,因此,它们在大速度和高过载状态下,依然是一个稳定的机炮武器发射平台。 瑞典萨伯公司生产的J-29“飞行圆筒”是在西欧投入服役的第一种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机,于1948年9月1日首飞。萨伯公司制造了大约660架J-29战斗机,这充分说明了一个小国家可以装备同时代性能最好的前线喷气式战斗机。第三代喷气战斗机:超声速时代的到来 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表明了超声速飞行时代的到来,各种先进的空空导弹和大功率涡轮喷气发动机或早期的涡轮风扇发动机等新设计、新性能装备在迅速普及。美国的第三代战斗机还包括“百字头”系列,即第一种投入作战的美国超声速战斗机F-100。从1951年到1956年,在6年时间里,战斗机和发动机的设计有了巨大的飞跃。当时,世界上有近10种型号的战斗机陆续问世:北美飞机公司的F-100、康维尔公司的F-102和F-106、洛克希德公司的F-104、麦克唐纳公司的F-101、苏联的米格-19、达索公司“幻影”Ⅲ、萨伯公司的“龙”和英国电气公司的“闪电”。 这些喷气式战斗机在设计方面突飞猛进,具体表现出许多先进的技术特点:三角翼、更大后掠角的后掠翼、更大功率和更高效率的喷气发动机、先进的火控雷达和导航系统以及可接受空中加油等。后来,这一代战斗机采用了更加复杂的技术,拥有了更先进的作战性能,如共和飞机公司的F-105、麦道公司的F-4、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21、米格-25和萨伯公司的Saab-37“雷”等战斗机均属于这一代。 正当速度、高度和火力不断增加的时候,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在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中仍然面对着惨痛的作战教训。在越南战争中,越南空军采取的战术遏制了美国空军的优势,使相对陈旧的米格-17和米格-19战斗机与较新型的米格-21战斗机联手,主导了空战。 第四代喷气战斗机:高机动性能 超南战争对战斗机的研制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战争中的教训与刚刚浮现的数字式电子计算机密切结合,不仅融入到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而且融入到新型飞机设计方案中。所导致的结果是在第四代战斗机研制方面不断追逐更先进的技术:格鲁门公司的F-14、麦道公司的F-15、通用动力公司的F-16、麦道公司的F/A-18、达索公司的“阵风”、欧洲战斗机公司的“台风”、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23和米格-29、萨伯公司的JAS.39“鹰狮”和苏霍伊设计局的苏-27等。这些非常出众的战斗机广泛地采用了高推重比的发动机、更高性能和更高可靠性的电子设备、电传飞行控制系统、零高度弹射救生能力、改进的武器和数目不断增加的机载计算机。 这些新型战机日益增加的成本进一步令军事预算紧张,结果导致飞机逐步改进发展,不仅要承担空对空作战任务,还要执行空对地攻击任务。同时,各家飞机公司及其一些国家借助于联合研制,来减少研究和发展风险,提高战斗机性能。 在这些第四代战斗机中,美国的F-15和F-16相对出现得早一些,由于许多年掌控着空中优势而确定了声誉。当其他国家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出现时,美国战斗机凭借着在雷达、发动机性能和改进空对地能力(包括夜间、全天候和精确攻击)方面所具有的明显进展,继续维持着领先地位。 即使伴随着这些改进,美国及其盟国的第四代战斗机却不得不面对着苏-27、米格-29和米格-35战斗机的严峻挑战。例如,在2004年初举行的“对抗印度”空战演习期间,印度空军训练有素的飞行员驾驶苏-30K战斗机,令美国F-15战斗机的空中优势受到了置疑。与此同时,第四代战斗机还面对着更加先进的、以两位数字命名的地对空导弹(如SA-14)的地面威胁。 第五代喷气战斗机:低可探测性和超声速巡航 目前,真正的第五代喷气式战斗机有——F-22A“猛禽”和F-35“闪电Ⅱ”,它们从根本上改变现代空战的概念。通过装备第五代战斗机,美国空军在空中优势战机方面确立了一个真正的“代沟”(即拉开了“一代”之差)。 第五代战斗机的性能特点可以用4S来概括,即:“隐身、超音速巡航、超机动和短距起降”,其中具备革命性的就是隐身性能。隐身性能依赖于外形、材料和内部武器舱,即使是装备完全的作战配置,战斗机依然只有非常低的雷达反射截面积。美国的第五代战斗机利用了此前为B-2轰炸机和AGM-129“先进巡航导弹”所发展的隐身技术。对于那些单纯凭借机动性取胜的战斗机,这种几乎看不见的作战能力决定了第五代战斗机平台发展中最为重要的革命性部分。 不过隐身性能只是飞机作战性能一个因素,过分的强调隐身性能反而对飞机的其他性能如机动性能造成负面影响,所以第五代战斗机尽可能在各个作战指标之 间取得一定的平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F-22战斗机。当年美国空军的ATF计划催生了YF-22、YF-23两款技术验证机,YF-23比YF-22隐身性能更好,其原因在于YF-22的后缘前掠角为17度,与前缘后掠角并不一致,这样就造成机翼、尾翼的边缘并不平行,所以其强波束反射只能控制在8个角度左右,相比之下,YF-23的机翼、尾翼平行,强波束反射控制可以在4个以内。但YF-22的设计增加了机翼面积,降低了翼荷,提高了飞机机动性能;而 YF-23在机动性能方面付出了更多的代价。最终凭借更好地兼顾了隐身与机动性之间的关系,YF-22得以击败YF-23,成为美国空军的新一代战斗机。 第五代战斗机另一个特别重要的优点是非常容易维护。以每飞行小时为例,早期的F-117A攻击机的隐身维护需要55个工时,而第五代战斗机的隐身维护在成熟阶段将只需要几分钟。 第五代战斗机通过对隐身与综合航空电子系统和后勤保障的重大改进,将隐身性、敏捷性、飞行性能、信息融合、更好的态势感知(situational awareness)和能够网络作战等完全结合,产生了此前战斗机发展各个阶段从未出现过的优势。
四代机采用电传操作系统。五代机采用数字电传操作系统。五代机的划分标准是隐身能力强,超音速巡航,超常机动力。第五代战斗机的性能特点可以用4S来概括,即:“隐身、超音速巡航、超机动和超视距打击”,其中具备革命性的就是隐身性能。 五代战斗机的隐身性能采用的是波束控制概念,即利用雷达必须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才能探测到目标的原理,让照射到本身的电磁波偏离照射方向。要想实现波束控制必须尽可能消除飞机上的强反射源,包括垂直面、鼓包、台阶等,主要边缘如机翼必须平行,除了外形隐身还不够,同时还需要采用吸波材料,共同作用来降低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
第一代战斗机可以追溯到二战末期服役的机种开始,此一时期的喷气战机主要是争取速度上的优势。这些战斗机是最初使用喷气发动机为动力,摆脱螺旋桨在接近音速时的上限。在性能上,第一代战斗机的平飞速度比螺旋桨飞机要高,航程则受到发动机的效率的影响而较差,水平运动性能也较弱,对油门改变的反应低,发动机的寿命受到材料与设计的影响,也不如当时最好的活塞发动机。平飞的最大飞行速度在音速以下,武装承袭自二战,以机枪或者是机炮为主,并且能够携带副油箱、炸弹与火箭弹等武器。第二代战斗机的发展路线延续第一代强调速度,实用升限以及操作高度等方面,尤其是最大飞行速度从亚音速,经过超音速,一直到两马赫的范围,这让这个时期的战机陆续出现了极端设计,例如作为高速却短腿的截击机F-104、MiG-21(后来证明它更适合缠斗),甚至往后准备作为B-70护航机的XF-108,其发展的经验主要都来自此一时期。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加力燃烧室在这个阶段开始成为战斗机必要的装备,空气动力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广泛采用。除了增加后掠翼的角度以外,三角翼与几何可变翼是另外两类新型态的高速飞行机翼设计。而另外一项关键性的突破是机身采用面积律的理论来设计。第三代战斗机出现于1960年代,这个阶段将先前累积的使用经验以及各种试验的结果加以整合。许多高速飞行时的现象和控制问题获得相当程度的解决,高后掠角度的机翼设计已经不受到青睐,三角翼和几何可变机翼与后掠角度小于45度的梯形翼成为设计的主流。发动机的输出透过耐高温特殊材料和冷却技术而更上一层楼。雷达与各类航电逐渐成熟与复杂化,机鼻进气口已经几乎完全被放弃,以配合大型雷达天线的安装需求,而这个需求使得飞机的大小和成本迅速高涨。第四代战斗机于1970年代陆续服役,这些飞机吸收第三代战斗机设计与使用上的经验,加上诸多空中冲突与演习显示出来的问题和需求,融合之后成为冷战结束前后最主要的角色。第四代半战斗机主要是指延续第四代的发展成果,作为第五代战机全面服役前的过渡机种。虽说是过渡机种,但是性能与价格往往比第五代战机来得有优势。这一代战机大约是以俄罗斯的侧卫家族(苏27升级版,苏30,苏33,苏35,苏37等)最为有名,相对于西方,则是延续第四代的机体进行性能改良的方案居多,如美国的F-15E、F-18E/F、F-16V、日本的F-2、俄罗斯的米格-35战斗机、欧洲的台风战斗机、法国的阵风战斗机、瑞典的JAS 39狮鹫战斗机等等。第五代战斗机在科技上与前一代最大的差异就是低可侦测性技术的运用。这一项科技研发在1970年代美国采用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研究成果,配合电脑的高速计算能力,逐渐将降低雷达截面积(RCS)的估算成功的几率与飞机设计融合, 但为了满足低可被侦测性而不再使用外挂点,可携带的弹药因而大幅减少。
推发布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