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坐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至预定轨道。
任务时间轴
2021年1月,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北京总装厂房进行测试。
2021年6月17日,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发射,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完成准备工作,进入应急救援值班状态;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完成准备,具备快速发射和应急救援能力。
2021年10月7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
2021年10月14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确定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坐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至预定轨道。本次发射任务代号为“TGZR2/SZ-13”。
2021年10月16日6时56分,神舟十三号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径向对接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和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9时58分,神舟十三号乘组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首次天地连线。
2021年11月7日下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进行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由翟志刚、王亚平执行舱外任务,叶光富留守舱内配合操作指挥。这是首次有中国女性航天员进行太空漫步。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至16时40分,神舟十三号乘组进行了空间站的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其中包括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和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
2021年12月26日下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进行空间站第二次出舱活动,由翟志刚、叶光富进行舱外任务,王亚平留守舱内进行操作指挥。
2022年3月23日15时40分,神舟十三号乘组将进行空间站的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
飞船特点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实现多个首次,即首次与三舱组合体自主快速径向交会对接,首次长期在轨停靠6个月,实现4个载人航天器形成组合体长期在轨飞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承担神舟十三号的电源分系统、对接机构分系统、推进舱结构与总装、测控通信子系统、总体电路分系统推进舱电缆网及三舱配电器。
神舟十三号将首次与49吨级的空间站组合体自主快速径向交会对接。
三位宇航员在2022年4月16日返回地面。
2022年4月16日告别了工作生活183天的中国空间站,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终于回家了。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返回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至此,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收官之战取得圆满成功。
发射时间: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2021年10月16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
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开展了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等多项科学技术实(试)验,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关键技术。
利用任务间隙,航天员还进行了2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以及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活动。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以上内容参考中青在线-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
神舟十三号,简称“神十三”,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三艘飞船 。
2021年6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也已整装待发,具备快速发射和应急救援能力 。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正在进行第二次出舱活动 。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祝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期待除夕来自太空的祝福!
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
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续,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6时56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按任务实施计划,3名航天员随后将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
你穿秋裤了吗?14日,今年下半年最强冷空气已经“发货”,未来四天将横扫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给多地带来“断崖式降温”。
大风!降温!
10月14日开始,一股较强冷空气已经“发货”,预计一直到17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先后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大部地区气温下降6 10 ,多地已加入秋天的怀抱。
目前,我国西北地区大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东部已经入冬。与此同时,秋天的版图迅速向南扩张,河北、河南、江苏北部、安徽、湖北、湖南北部、重庆、贵州以及四川盆地已加入秋天的怀抱。
10月15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气温十分低迷,一些地方最低气温甚至跌破冰点,一条秋裤实在不足以扛住天气的寒冷,还要套上初冬棉服才能展示对这股冷空气的尊重。
京津冀大部、山西、陕西等地在北风劲吹中,最高气温也会降至15 上下,风寒效应明显,体感气温更低;而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将受到阴雨天气打扰,“秋裤+雨伞”是外出必备。阅读全文》》》
《出圈》专访“自制药救子”父亲徐伟,高中学历、没有任何医学背景的他,自学配制“药物”组氨酸铜,救治患Menkes综合征的儿子。
他为什么选择了这条高难度、高成本、高风险的路?他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行动背后有着怎样的思考?罕见病患者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这是一个关于父爱的故事,但又远不止于父爱。
近日,吴谢宇的一封亲笔信,又在舆论场上掀起波澜。大部分网友认为其弑母的手法如此缜密,现在忏悔有什么用?你怎么看?
10月15日,据媒体报道,吴谢宇亲笔信曝光。他在信中表示自己才27岁,还能做很多事情:“我真的不甘心,我这辈子就以这么可恶、可恨、可悲、可耻、可鄙的罪人收场!”
此前,8月26日上午,“吴谢宇弑母案”在福州中院宣判,吴谢宇一审被判处死刑。9月6日,据媒体报道,吴谢宇已正式提起上诉,上诉状由他个人邮寄给法院。
对于这封亲笔信,大部分网友显然都没有被吴谢宇的情绪带着走,评论呈一边倒态势:弑母的手法如此缜密,现在忏悔有什么用?
无论如何,弑母是重大犯罪。在犯罪事实已经清晰的前提下,吴谢宇的后悔和忏悔很难引起人们的同情,还是那句老话,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当然,不论是他寻求上诉,还是写下忏悔信,都是他的权利,他争取活下去的愿望,也是人之常情。而即便不是一种申辩策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也不妨理性客观看待他的这种表达。
至于“吴谢宇弑母案”的二审判决结果如何,还是要看证据,讲法律。
纵观吴谢宇从“天之骄子”沦落到如今的罪犯,经历也是可悲、可叹,令人唏嘘不已。正如他所说,他已经成了可恶、可恨、可悲、可耻、可鄙的罪人,至于最终结果如何,是改判还是维持死刑,仍需静待法院的判决。阅读全文》》》
7年前,马頔的《南山南》广为传唱、备受欢迎,近期他参加综艺节目的次数逐渐增多,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很不一样的马頔。
7年前因为一首《南山南》,马頔从相对小众的音乐人圈子走到了大众的面前,也从此被贴上了很多的标签:民谣歌手、诗人,孤独、忧郁……而随着近一年来他参加综艺节目的次数增多,观众有机会看到一个跟“标签”很不一样的马頔:幽默嘴碎、气氛担当,有时候也显得懒散和中二。
距离首张正式专辑《孤岛》的发布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年。马頔从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迈入了三十而立的行列。回看当年写的《南山南》这些歌,他觉得是有遗憾的,“但没办法,20岁能做的也就是那些”。
聊起写《孤岛》时的创作状态,他形容自己当时抵触 社会 生活、郁郁不得志、愤世嫉俗、妄想爱情。和当年相比,马頔现在写歌的灵感来源其实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自己的生活、别人的生活,看到的影视作品、书籍和漫画。他也一直习惯自己创作,很少主动找人合作。
马頔说,随着年纪的变化、阅历的增长,他在音乐创作上变得更加谨慎了——题材的选择更广了,但写出的东西更少了,因为他现在更追求表达的是准确和言之有物。“谨慎不是因为外界的批评,我对这些不在意,纯粹是自己对创作的要求。20多岁和30多岁做同一件事,你会对30多岁的自己更加吹毛求疵。”阅读全文》》》
艾峥 薛长娥 校对 刘军
神舟十三号在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返回,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若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神舟十三号返回时间地点的详情,可继续跟随我往下浏览。
1、神舟十三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三艘飞船,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
2、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3、在2021年10月16日0点23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10月17日9时50分,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货物舱舱门,并顺利进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
4、最后在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返回,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0月16日凌晨6点56分,神舟十三号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从发射到完成对接耗时仅 6.5小时。3名航天员将正式开启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一次驻站任务,预计在天和核心舱生活工作6个月并度过农历新年。这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此后将正式进入「在轨建造阶段」。
神十三发射微纪录片出征 观后感 及感悟有哪些?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运载着神舟十三号飞船点火升空,搭载着3名航天员如利箭般刺破苍穹,飞向太空。一起来看看神十三发射微纪录片出征观后感及感悟,欢迎查阅!
神十三发射微纪录片出征观后感及感悟1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续,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目前,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三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10月16日00时23分
刚刚,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22时50分
发射塔架顶部的第四组回转平台已打开,露出火箭逃逸塔。
22时25分
航天员在飞船返回舱进行发射前准备。
22时18分
3名航天员陆续通过飞船轨道舱进入返回舱。
21时56分
3名航天员到达发射塔架,准备进入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等待飞船发射。
21时43分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
神十三发射微纪录片出征观后感及感悟2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 经验 、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从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14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神十三发射微纪录片出征观后感及感悟3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须要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党的奋斗史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奋进,要学做老黄牛,发扬不在乎得失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的责任心,担起新时代开创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积极作为,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这场“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绩。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神十三发射微纪录片出征观后感及感悟4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神舟十三号载誉出征,由中国航天员组成飞行乘组逐梦苍穹,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科技兴国,航天筑梦,寄托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热切期盼,承载了中华民族富强繁荣的壮丽追求。神舟飞船扬帆再启航、刺破苍穹,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攀高峰、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精神品格。
航天梦,照亮中国科技兴国路。全球关注,举世仰望;星空璀璨,神舟闪耀。科技引领,神舟飞行,中国航天精神正是攻坚克难、创新创造、不求安逸、艰苦卓绝的精神写照,照亮了中国科技兴国路。2003年,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魂牵梦绕的数千年飞天梦想。今天,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乘载三名航天员进入空间站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工作,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验证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检验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等多项科学研究成果。神舟十三号必将圆满完成所有的既定目标和重大任务,在浩瀚无边的星空激扬中华民族的梦想,高擎起光彩夺目的五星红旗,彰显中华民族代代相传、追求理想的血脉基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奏响宇宙强音。
复兴梦,照亮中国全面振兴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新局、走稳征程,以神舟出征为象征和指引,中华民族必将能够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航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汇聚起中华民族精神谱系,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建功立业、接续奋斗、矢志不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也将在我们的努力下一步步成为现实,成为彪炳史册的千古奇迹。
中国梦,照亮中国繁荣富强路。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现祖国统一,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构成了中国梦的总体轮廓。实现中国梦,人民充分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权利,更加富足、平等、愉快、自由、安全。人民向往中国梦,中国梦是14亿中国人的共同理想信念,是梦寐以求的幸福梦,是凝聚全民族全社会、凝聚全体中华儿女至高无上的旗帜。全国各族人民心中有梦、脚下有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就能够用14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强大的磅礴力量。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中华民族对宇宙由来已久的向往,终将在星空写下无可替代的精彩一笔。这是一次伟大的出征,凝聚了亿万中华儿女航天强国的梦想,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神十三发射微纪录片出征观后感及感悟5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
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青少年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学生的话语。
神十三发射微纪录片出征观后感及感悟5篇相关 文章 :
★ 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感悟及感想5篇
★ 神舟十三号发射直播观后感心得体会7篇
★ 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心得及感悟
★ 2021神舟十三号发射直播观后感及心得7篇
★ 2020纪录片同心战疫观后感范文5篇
★ 2020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学习心得5篇
★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个人观后感心得5篇
★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心得最新5篇2020
★ 2020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心得最新5篇
00时55分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00时23分
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22时50分
发射塔架顶部的第四组回转平台已打开,露出火箭逃逸塔。
22时25分
航天员在飞船返回舱进行发射前准备。
22时18分
3名航天员陆续通过飞船轨道舱进入返回舱。
21时56分
3名航天员到达发射塔架,准备进入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等待飞船发射。
21时45分
3名航天员出征,乘车前往发射场。
21时40分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
神舟十三号新闻主持人是劳春燕。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总台央视主持人劳春燕夜访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0号指挥员位于塔架前70米前方指挥所。
推发布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