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D的诞生和工作原理
电荷耦合器件(CCD)是贝尔实验室的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发明的。CCD是在光电效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半导体光电器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与照相底片和光电倍增管相比,CCD具有量子效率高、动态范围大、线性度好等优点。
图一。CCD的发明者威拉德·博伊尔(左)和乔治·史密斯(右),他们因为他们的工作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
CCD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电荷产生、电荷收集、电荷包转移和电荷包测量。入射到CCD上的光子激发光电子,光电子汇集在一起形成电荷包,依次从一个像素转移到另一个像素,最后传输到输出端,完成电荷包的测量,如图2 [2]所示。
图二。CCD的工作过程:电荷产生、电荷收集、电荷包转移和电荷包测量[2]
CCD的分类
CCD有很多种,比如CCD(全帧CCD,FFCCD),电子倍增CCD (EMCCD)等等。
全帧CCD具有高密度的像素阵列,可以产生高分辨率的数字图像。读取全帧CCD时,积累的电荷首先要垂直转移到下一行,由串行读出寄存器水平读取每个像素,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全部转移完成,称为“逐行扫描”,如图3所示。因为全帧CCD的所有像素都参与光感,这些像素会被用来处理电荷传输,无法在电荷传输过程中继续捕捉新的图像。此时,如果探测器继续受光,会影响成像质量,所以全帧CCD需要配备机械快门,在探测器读取过程中阻挡入射光。机械快门的缺点是快门效应,故障率高,使用寿命有限。
图3。全帧CCD图像读取过程示意图[4]
EMCCD主要包括成像区、存储区和输出放大器。与全帧CCD不同,EMCCD在串行读出寄存器和输出放大器之间有数百个增益寄存器,倍增电极分布在增益寄存器中加速载流子。高速充电会激发很多的载流子,从而实现信号放大,如图4 [5]。
图4。emccd结构示意图[5]
EMCCD典型的工作模式是感光区按照规定的曝光时间进行积分,曝光后感光区的电荷迅速转移到存储区,感光区可以立即进入下一次曝光;同时,存储区的电荷自上而下逐行转移;在读取过程中,电荷被转移到增益寄存器进行放大和读取。这种工作模式读取速度快,不需要机械快门就可以获得每秒十几张的图像,可以满足一些科学目标短曝光、快速读取的需要。
在弱光成像中,EMCCD比CCD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因为EMCCD可以在不增加读取噪声的情况下,通过放大增益寄存器来提高图像的信噪比,而CCD只能通过增加曝光时间来提高信噪比。但在观测亮目标时,EMCCD在信号放大过程中会引入其他噪声。在差不多曝光时间下,CCD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CMOS和sCMOS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CMOS图像产生的机理也是光电效应,其工作过程还包括电荷产生、电荷收集、电荷包转移和电荷包测量。与CCD不同的是,CMOS在每个像素中都集成了模拟电路,一个像素完成四个工艺,即每个像素输出一个转换后的电压信号。
图5。CCD将电荷逐行扫描到输出放大器,然后转换成电压信号;CMOS将电荷转换成像素中的电压信号[6]。
由于结构上的差异,与CCD相机相比,传统CMOS相机的噪声更高,填充因子更低,量子效率更低,动态范围更小,因此在专业天文观测中应用并不广泛。90年代后续,随着手机拍照功能的发展和手机行业的快速发展,CMOS技术迅速发展,其缺点得到有效改善。2009年,科学CMOS (S CMOS)技术出现。它基于CMOS的架构,通过片内相关多采样降低噪声,通过调整半导体的掺杂比例提高像素的全阱容量,通过大小增益合成高动态范围图像提高动态范围,通过二维无缝拼接技术实现大目标面,克服了CMOS的一些缺点,实现了低噪声、高帧率、高动态范围、高分辨率、大目标面。作为CMOS的一种,sCMOS主要用于科学研究。
CMOS使用电子快门,如卷帘快门和全局快门。对于卷帘快门来说,图像是逐行读出的,和机械快门很像。拍摄快速移动的物体时,会出现斜坡影像、抖动等现象。全局快门像素在曝光时间内积累电荷。曝光后,所有像素同时复位,传输到存储区,同时读出,所以拍摄快速移动的物体没有变形。相比全局快门像素,卷帘式快门像素读取噪点低,读取速度快,适用于拍摄与相机相对静止或要求低噪点高帧率的目标图像。全局快门像素更适合用相机拍摄相对高速运动的目标图像。与机械快门相比,电子快门不需要考虑快门效果和快门寿命。在实际使用中可以实现短曝光,便于维护和维修。
图6。卷帘快门在拍摄快速移动的物体时会变形,而全局快门不会[7]。
当前,sCMOS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物理等科研领域,而CMOS已经取代CCD,成为民用领域最重点的光敏器件。天文相机和消费级数码相机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区别如下:1。天文相机使用的感光芯片像素大(像素越大通常全阱电荷越大),噪声低,所以动态范围大;使用16位模拟/数字转换器,可以获得16位数字图像。另外,它还具有线性度好、量子效率高的优点。2.天文相机通常需要对感光芯片进行深度制冷以降低暗电流,芯片需要封装在封闭的空室内,因此体积较大,结构复杂。3.天文专用相机需要连接电脑,用专用控制软件进行设置、拍摄和显示。
图7。左边是科学天文专用相机,右边是消费级数码相机(图片来源:网络)。
图8。用天文专用相机拍摄的“梅西耶天体M81和M82”(图片来源:邱鹏,设备:106mm望远镜,LRGB滤光片,天文专用制冷CCD,LRGB四通道总曝光时间约28小时,单次最长曝光时间30分钟)。
图9。数码单反相机拍摄的《沙漠中的银河》(图片来源:邱鹏,设备:数码单反相机,参数设置:焦距14mm,光圈f/2.8,ISO6400,曝光时间30秒)。
总结
作为半导体光敏器件,全帧CCD、EMCCD、CMOS、sCMOS由于结构不同,具有不同的特性。在实际天文观测中,只有依据观测要求选择合适的探测器,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资料:
[1]http://tech . Sina . com . cn/digi/DC/2009-10-09/05373490569 . shtml
[2]詹姆斯·詹尼斯克。决斗探测器。SPIE,2002年:第30-33页
[3] C. R. Kitchin,,胡,等译。天体物理学方法。原书的第四版。科学出版社,2009,1-23,149-160。
[4]CCDs简介,
http://spiff . rit . edu/classes/ast 613/lectures/CCDs _ kids/CCDs _ kids . html
[5]什么是电子倍增CCD (EMCCD)相机,
https://andor . oxi NST . com/learning/view/article/electronic-multiplied-CCD-camera
[6]戴夫·利特维勒,达尔萨。CMOS与CCD:成熟的技术,成熟的市场。光子光谱。2005
【7】卷帘快门VS全局快门,
https://www . premium beat . com/blog/know-the-basics-of-global-shutter vs . rolling-shutter/
作者简介:邱鹏,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程师,主要从事科学天文探测器的性能测试与应用、天文望远镜的控制、天文技术与方法的研究。
编辑:赵
资料来源:Guang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