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将自热饭中的大米放大一万倍后发现,自热饭中的大米并非大米,而是“人造大米”。有网友因此问,什么是“人造大米”?它是由什么制成的?对身体有害吗?
上海辟谣平台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和第三方研究机构,他们均表示不要被“人造大米”的名字误导。“这是成熟的食品加工技术,不用太担心。”但这种产品是工业化生产的产物,在口感、香味、形状、营养成分等方面都不同于天然大米。建议消费者依据自身情况选择。
自热大米真的不是天然大米
上海辟谣平台随机购买了三种不同品牌的自热大米,配料表中均有“米袋”或“速食米袋”。
品牌A表示“米袋”中含有大米、食用玉米淀粉、单、双甘油脂肪酸酯和磷酸二氢钙。
乙品牌标注,“方便米包”内为大米、水、食用玉米淀粉、食用盐、魔芋精粉、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磷酸二氢钙。
品牌B表示“方便米袋”含有大米、水、食用玉米淀粉、食用盐、精制魔芋粉、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磷酸二氢钙。
不难发现,虽然不同品牌对方便米饭包子的叫法不同,但原料却大同小异,以大米为主,辅以其他碳水化合物原料,以及国家允许的单、双甘油脂肪酸酯和磷酸二氢钙两种食品添加剂。
“这种方便米袋里的米真的不是天然米,而是以天然米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人造米’。”多位食品行业从业者向上海辟谣平台表示,不使用原始颗粒的天然大米,主要是因为按照自热大米的储存条件和食用方式,很难快速煮熟天然大米并吃在嘴里。
有业内人士举了一个例子:“方便面经历油炸、泡水后会复原;但是米饭的味道和炒米或者晒干泡水后的味道是很不一样的。有些地区会把米炒成炒饭,吃的时候会加水,但味道和米饭完全不一样。”所以自热米等企业大多选择“人造米”。
“人造大米”的主要原料仍然是大米
据业内人士透露,“人造大米”的名称可能会产生误导,他们更愿意称之为“工程大米”或“重组大米”,因为其主要原料仍然是大米。
从生产工艺来看,“工程米”和“重组米”并不复杂,没有对人体有害的环节:将大米磨成米粉,加水做成米糊,蒸熟烘干,压成米的形状,最后抛光。这意味着消费者购买的自热大米中的大米已经煮熟,只是用热水浸泡过。
△左:自热大米中的“大米”,右:天然大米。
当然,精米和复原米与天然大米制成的大米在味道和香味上存在差异,这也是很多消费者提出自热大米不够有嚼劲和香味的原因。为了还原大米的原味,有的厂家会添加食用玉米淀粉、土豆粉、魔芋粉等。为了增加膳食纤维或营养成分,厂家会添加南瓜、红薯等。,还能改变米饭的颜色;当然,这种工艺也可以直接生产南瓜饭、红薯饭等。,但会在食品成分标签上注明。
至于配料表中提到的单、双甘油脂肪酸酯和磷酸二氢钙,都是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其中,单甘酯和双甘酯脂肪酸酯是一种乳化剂,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在饼干、蛋糕、面包等食品中非常常见。磷酸二氢钙可以提高食物的附着性和持水性,属于稳定剂,在米粉制品中也很常见。依据现有国家标准,不禁止添加“工程米”和“重组米”。
△表格来源: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事实上,相关媒体在报道“人造米”时,也请第三方对这些“人造米”的食品安全指标进行了检测,包括菌落总数、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隔夜饭中微生物含量较高)、脂肪酸酯(是否为陈米)等,均未发现异常。
业界呼吁:尽快制定预制菜品标准
相关人士也表示,“人造大米”可能会引起部分消费者的误解,这也与相关标准的缺失有关。“自热大米是预制菜,当前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也不要求生产企业在配料表中标明产品中的大米是天然大米还是工程大米或重组大米;同时‘工程米’和‘重组米’也没有相应的标准,不清楚是否可以添加大米以外的原料或食品添加剂。如果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标准,生产企业的标签更加清晰,媒体等科普更加广泛,或许公众就不会误解这个生产过程了。”
也有第三方人士直言,之所以被上海辟谣平台匿名采访,是因为国家还没有制定标准,担心实名后会被企业背书。“但就技术本身而言,‘工程大米’和‘重组大米’是成熟的食品加工技术。如果生产企业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就不存在安全隐患。”
但需要提醒的是,“工程米”和“重组米”是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在口感、香味、形状、营养成分等方面都不同于天然产品。建议消费者依据自身情况购买。
来源:上海辟谣平台
编辑乔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