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行走在章丘大地上,江秀河畔,俯瞰横贯东西、错落有致的长白山山脉。
绵延十余里,泉水满溢,池塘纵横交错。
春天真的很神奇。山有多高,就能爬多高。
银白色的涓涓细流顺山沟而下,伴着山路和石桥,形成了一道美丽而秀美的江南水乡风景。
爱山人与山交谈,山川与山谷相呼应;看着山花,山花害羞了。
有了春天的滋养,青山生出灵气,让气候温暖,冬暖夏凉。
时光飞逝。千百年来,有识之士在这神圣的泉水中建造了“雪书院”和“仁义武馆”。
长白山脚下,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长白山最西端的山麓是省级文化古村落索庄。
秦末汉初,有一位胆大心细、技艺超群的孔子弟子的后代,担任“秦博士”。
他甚至冒着临摹整门的危险,在墙上藏了29本历史书。
秦末之战,刘邦平定天下后,掘墙求书。经历收集复制,口传到了齐鲁。
他保护书籍的勇敢行为为后人所称道,被誉为天下第一“文人”。
其墓位于古村西南,碑文赞美傅生“书以人传书,人以书名”(文载《山东通史》)。
墓前有三座古朴典雅的祠堂。
【范仲淹纪念馆】
来到万山村,山中脚以西,对面的斜坡叫“鱼鳞坡”。
这里是隋末农民领袖杜聚集30万大军揭秘起义的地方。
杜故居在河滩村,离这里六里地。从小跟随开山凿石的父亲锤钻,造就了他不怕“皇法”的石头秉性和火爆脾气。
当时隋朝派重兵围剿,他设计藏在坑里的起义军滚下的“石湾阵”被砸死,全军覆没。
后来杜强于马壮,率军出征江淮,发展成为灭隋建唐的三大主力之一。
翻过半山腰,就可以到达山南著名的礼泉寺。
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年轻时因家境贫寒,在此生活,忍受嘲笑,自学刻苦,磨练了刚毅顽强的意志。
十年间,留下了两个感人至深的历史典故,分别是“划粥破粥”和“穷读地窖”。
宋真宗十年(1015年),范仲淹考入进士学堂。
【礼泉寺】
范仲淹在近40年的仕途中,所到之处都做了一些利国利民的好事,成绩斐然。
后来写了《岳阳楼记》,给世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自励格言。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杰出的爱国思想家、反清学者顾先生,因支持海上反清活动,编著《中街录》反清诗集,被迫逃避清政府的追捕。
顾领着家人从江苏昆山出发,悄悄定居在长白山脚下的丁庄。
我在二合一的房子里住了十几年,完成了我的代表作《日知录》。
他还努力写出了《天下各国郡县之病书》一文,留下了一句传世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这个的生活中生活了12年后,古搬到了宁布(镇)大桑村。康熙十四年(1175年),次年迁居陕西华阴县。
在摩诃(佛语)山顶长白山第一峰(844米)下,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村庄,名叫三山峪。
【章丘县志记载的范仲淹】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感召下,李满村、宋等村里的进步教师于1938年1月13日在村北的诗雨寺组织了近百人的抗日救世军,并举行四面八方的武装暴动。
在邹平、淄博等地的活动中,屡建奇功,后被编入八路军21中队3连。
经历“三大战役”的浴血锤炼,成绩斐然。
1954年,中央军委授予李满存、陈映常、万军衔,宋任上海大学党委书记。
一个大颗粒奶酪的山村里有三个将军,这在齐鲁大地也是不多见的。
为此,三山峪也被称为“屯将军”。
长白山平均海拔376米,山不是很高,泉也不深。
然而,这是一个神圣的春天,一个精神的山谷。曾被明代文学家、戏剧家李开先(章丘东各庄人,明嘉靖8年进士)在山下开办“雪书院”,称为“墨山范水”。
的确,一代又一代名人和人才层出不穷;一代又一代的英国学者和哲学家出现了。
本文内容由一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一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