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被击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巩固防御的同时,帮助朝鲜人民建设新家园,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比如,志愿军21军在执行海防任务时,帮助当地朝鲜人民解决了很多生产生活上的问题。
1954年4月,第21军接管了第15军保卫朝鲜东海岸的任务。1955年10月,21军转战朝鲜西海岸,接替24军在苏川地区的海防任务。在这一阶段,21军主要帮助当地的朝鲜人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是帮助朝鲜人解决冬季问题。21军党委不断要求部队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发扬我军在国外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具体来说,它将把改善当地贫困人口冬季生活的任务与防寒和冬训的任务结合起来。为当地人搭建茅草屋,保证当地人有栖身之所,有柴火,有食物,让他们安全过冬。
二是春天帮朝鲜人播种春种秋收。21集团军党委下达指标任务:要求全体官兵春种期间有3个工作日。部队里有很多青年学生没干过农活,但为了朝鲜人民早日过上安定的生活,他们从插秧、除草、田间管理到秋收,什么都学,成为穿军装的农民。
军队还积极为当地人民修建和改善各种农田水利设施。全军大力开展“送温暖、做好事”活动,为当地群众送去衣物、食品、药品、文具、玩具。
志愿者的行动赢得了朝鲜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支持。在第21集团军几乎所有的连队,多年来都是当地妇女负责防寒防热,为官兵洗干净被褥、衣服、打扫卫生。
第三是对待当地人。战后朝鲜人民的生活异常艰难,缺医少药的现象十分严重。为此,21军专门派出医生和卫生人员,在当地乡镇为群众开展巡逻和义诊活动。据统计,1954年仅62个师就接收了6781人。1958年7月1日至21日短短20天,63师的一个卫生连就接待了1130多名居民的来访。
21军的送货上门活动,大大改善了当地民众的医疗条件,大大减少了患者数量。
《劳动新闻》报道了第62师助理军医王世徵用针刺疗法治疗聋哑病的故事后,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一位姓李的副委员长立即带着患有聋哑病的19岁女儿来到第62师,请求治疗女儿。经历4个月的治疗,他的女儿恢复了听力,可以说“阿巴吉”“阿曼尼”等简单的话。回国时,李副委员长握着他的手说:“你们朝鲜人民不仅出兵帮助我们打败了美国侵略者,战后还帮助我们收复了家园,现在又精心治好了我女儿的病。我们朝鲜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种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四是为朝鲜基础设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1957年4月,21军出动12.7万余人,与朝鲜人民一道,修建了云景渠、龙山渠、双溪渠等平南水利工程。
到1957年底,第21军已帮助朝鲜修建公共建筑432座、中小学283所、小工厂22座、普通住宅27394座、大同江大桥、清川江大桥等大小桥梁1382座、火车站37座、白龙、太川等水库8座等。仅直属支队就为当地民众生产了1323件农具,为朝鲜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表彰在平壤灌溉工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第21军官兵,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向第62师团副师长冯福林和第185团卫生连指导员申光英授予22枚国旗勋章和军功章。
1958年2月14日,应朝鲜政府的邀请,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对朝鲜进行友好访问。金日成总理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了一系列会谈,就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问题达成了一致。决定在1958年底前分三批将所有志愿军撤离到中国。同时,任命21军军长谢振华为第二批归国代表团团长,54军副政委王毅为副团长。
当第21军的部队前往苏川火车站和平壤火车站,准备乘火车回国时,数千名朝鲜人在道路两旁前来送行。
朝鲜妇女不停地往志愿军指战员的怀里塞食物,热情地拥抱他们,痛哭告别…伴随着长鼓舞和笛声,送别队伍载歌载舞,朝鲜民众向指战员和士兵身上撒下鲜花和彩带。有的朝鲜人还背着志愿军的背包,或者把志愿军扛在肩上。
火车缓缓启动,可能告别的人还是舍不得离开。男人、女人和孩子眼里含着泪水,挥舞着长长的丝带,慢慢地移动着。在车站的站台上,很多被21军治疗康复的朝鲜民众拉着志愿军的手,跟着火车缓缓前行,久久不肯松手。还有一个朝鲜老爷爷,被21军治疗,康复了。火车开动时,他跪在站台上哭着向恩人挥手告别。
“再见,阿巴吉!”“再见,阿曼尼!”歌声、口号、呐喊、呐喊、锣鼓声响彻整个讲台,组成了一曲中朝友谊的“交响曲”。中朝人民用鲜血和生命结下的友谊将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