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生在那个时候,不管政治观点如何,你最终都会成为很有精神的炮灰。
在哔哩哔哩非常有名的一部日本老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很多UP主都用它做鬼畜素材,它也成了三国演义之后有名的鬼畜,我没见过这么厚颜无耻的人。
是这个的:
其实视频来源于1969年在日本拍摄的描述二战的故事片《啊,海军》。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有什么魔力?
那个充满活力的东西是什么?
考虑到影片年代,在网上找不容易,一些历史梗也埋得很深。让我告诉你这个故事。
影片开头,有一段很有活力的音乐。一群昭和时代的日本高中生,在军训和训练中非常有精神,一边唱着:
调兵遣将,四百余州,是十万余骑之敌。
这个的国难来袭,发生在红安四年夏。
不管情况有多糟糕,我,镰仓时代的男人,在这里。
以正义和任意的名义,向全世界喊出来吧。
这首美妙的军歌,国内很多人听不懂,叫袁口。讲述了元朝忽必烈征服日本和日本镰仓,并抵抗成功的故事。
是的,虽然我们中国人认为日本抗战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台风和朝鲜的人造豆腐战舰,但日本人一直认为他们的战斗也是相当重点的。
所以这首歌从明治维新到二战,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政府又把清朝比作元寇,还特意蛊惑民众来唱它,在日本民间广为流传。
然而,起初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以正义和独断专行的名义迷惑大众,以抵御外侮。
歌曲唱完,主角正式出场。主人公叫平田一郎,是日本农村的一个普通年轻人。
当初,他是一个学习优秀、思想开明的进步青年。因为觉得日本军部进行的军事训练和训练耽误了我的学习,散发传单表示反对,所以被教官骂了一顿,罚了一顿。
但平田很快就被打得比教官还狠:他原本的志向是当政治家,解决日本的社会问题,所以想去家乡岩手建立高中。
可是家里那么穷,他不忍心看着妈妈为学费发愁。
这时,我的朋友本多过来劝他:跟我一起上军校吧,不仅免学费,还担心找不到工作,未来也是当兵的热门时间。
请注意,导演安排本说这些话,其实是高级黑——很形象地反映了昭和青年的真实想法。这些人一开始大多没有什么报国的宏伟理想,只是想安稳,想受欢迎,仅此而已。看到自己国家的大势,他就进去了。
你看,本多说的很对。当时的日本已经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狂奔了很久。他建议他的朋友们,像平田这个一个有着严肃自由思想的进步青年,是没有办法从政的。
是的,试想一下,即使平田在剧中步入政坛,鉴于当时的日本政治环境,他也必然会遭遇来源激进派军方的仇恨、迫害和暗杀,他的人生将是悲惨的。相比之下,报考军校,追随军国主义者,真的是年轻人唯一的选择。
于是平田忍痛听从了本多的建议,报了一所免学费、很受欢迎的军校。
不久,本多考上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平田则去了江田岛海军军官学校。
这两所学校分别被称为日本陆军和日本海军的摇篮。相比之下,主角去的江田岛因为日本的陆上政策的军事政策,显得更加精英和洋气。
江田岛海军学堂是日本明治时期英国海军学习的辉煌成果。为了在海上打败强大的清朝和沙俄,日本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这所学校。据说学校的每一块红砖都是从英国运到日本的。曾经,学校一直教英语,只允许英英翻译字典,为的是照搬英国海军人才培养的经验。
但是,平田到校后的第一堂课,其实很日本。这也是哔哩哔哩一场火灾中著名的一幕:自称大哥的四年级学生森下带领一群学长教训弟弟们,要求他们必须大声回答。如果声音低,他们会被骂:我听不见!重新开始!直到这群学生声嘶力竭的喊着,学着很精神的说话。
这个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颇为滑稽和神奇的情节安排,其实很有隐喻性:当时的森下惠这个的昭和青年,是一群听不进去,也没有精神说话的人。
我在《2020年,与新冠肺炎相比,这种传染病更让我担忧》一文中提到,30年代的日本舆论场是一个奇妙的环境。由于军国主义政府的有意引导和昭和青年的斗争,日本舆论场理性和平的声音被封锁。
理性的人不敢说话,剩下的只有激进的军国主义观点。什么ABCD包围网络,日美之间就会发生战争。随着音调越来越高,昭和的年轻人又会听到善理的声音,但又觉得声音太小。慢慢的,他们只能听很有活力的演讲,只有这种声嘶力竭的极端声音才被允许喊出来。
回到电影里,平田在这个一个不可能好好说话的环境里当然很不舒服。于是在收到高额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居然申请了江田岛退学。
当然,结果被组长无情的拒绝了。林下大哥得知此事后,半夜把他叫到树林里,给了他一顿胖揍。
在挨了学长的人格矫正拳后,平田的思想似乎真的变了,再也不提退学的事。
至于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影片非常牵强,敷衍地谈到被江田岛精神所激励,成为一名真正的海军战士。
然后,影片在一个非常及时的时间,来了一首非常有活力的《江田岛运动员之歌》。
江田岛运动员的歌曲音乐:
其实这里的安排暴露了导演作为一个老日本人的心态——二战中被美国人打成那个德行。说这部电影完全没有对战争的反思是错误的。
但这种反思仅限于日本的个别战略决策。所谓的江户岛精神在当时的日本精英中还是有相当市场的,导演不愿意也不敢去批判。
于是,在江田岛精神的感召下,主人公平田从一个自由主义青年变成了一个冷血的战争机器。后来他母亲病危,指导员允许他回家探亲,他没有回家。他还说:母子亲情会动摇我成为军人的决心。
细看,江田岛精神的内在虚弱。
平田害怕自己一旦回到家乡,看到母亲在家乡的辛苦和贫穷,会立刻怀疑这条军国主义的道路是否正确。如果进步青年的思想在他的灵魂深处复活,那么他会非常矛盾和痛苦。
于是原本最自由的平田被改造成了江田岛最好的战争机器。军校毕业担任主官,分配到新锐海军航空兵空。
然而,在奔赴战场之前,平田遭受了一场灵魂的折磨:他和已经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本多在东京相遇,两人在烟火巷闲逛,却不曾想到会遇到他曾经如此思念本的女友阿信,在大街上拉客。
当时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背景下,确实有很多可怜的女孩为了生存而出卖自己。
这次会面当然让双方崩溃。原来他们所谓的国家崛起,不仅要男人献出生命,还要女人献出贞操。
但是当事人无能为力,不敢想那么远。
感觉青青草原的本多就是无能,暴怒,拿女朋友出气。
没错,昭和男就是这么直男癌。
被男友羞辱的阿信愤怒地自杀了。
看到这里,不禁感叹。当一个社会的资源被抽干的时候,底层往往不会去思考这种尴尬的原因,只能陷入底层的相互伤害。
比如当时日本的穷人之所以这么惨,最重点的原因就是这个国家的军国主义军国主义。日本与美国开战前,军费一度占总支出的近80%。收的税都用来军备了,老百姓能过得好就见鬼了。
奇怪的是,面对这个的人际关系悲剧,主人公既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触及任何东西。在他童年的女友去世后,本多立即为他的国家服务,忘记了一切,心甘情愿地为强迫他的女友卖淫的军国主义政权工作。
这种看似不合理的剧情安排被导演顺利拍下,只有一个解释:类似的场景在当年的日本太普遍了,不需要解释。
但在这一点上,影片终于没那么有活力了。
同样是求仁得仁,奔多很快就迎来了自己命运的终结。在太平洋战争中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作为海军飞行员的平田遇见了作为军队的本多。
此时,精力非常充沛的本饿得只剩下吃东西的精神。
瓜岛是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第一个梦想破灭的地方。日军经历多年的军国主义宣传教育,认为自己在登岛之前是不可战胜的,一个日本兵可以打三个美国兵。没想到上岛后被美国机枪和舰炮修理。我终于知道刀是铁做的,马克沁机枪是水冷的。
不仅如此,美国海军直接封锁了瓜岛,岛上的日军很快就陷入了弹药和食物耗尽的饥饿地狱。
这种情况在二战美军的夺岛战术中一再重演。大多数情况下,美国人根本就过了你,堵了你,不理你,饿死了,没有给日军在梦里对战的机会。当热带岛屿上的昭和青年在饥饿的驱使下吃同伴的血肉时,他们终于知道自己的口号要付出什么代价。
片中的本多看起来好惨,但此时他已经麻木了。追到老朋友,唱了一首英姿飒爽的园口,就永远消失在丛林里了。
而属于平田的精神世界的崩塌也即将到来。
1943年,平田奉命护送乘飞机前往战区的海军将领山本五十六,但中途被美军拦截,山本五十六遇刺身亡。
侥幸逃脱后,平田伤心欲绝。他几次想自杀,都被战友阻止了。
很多人看到这个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他们老母亲和好朋友的去世不能打击平田的意志?和平田见过几次面的山本五十六一死,马上就觉得活不下去了?
其实这段话是有一些背景要说的:
在现实历史中,山本五十六遇刺确实对日本昭和青年造成了极大的精神打击。真的比死了父母和女朋友还难过。
我们通常认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早在1942年的中途岛战役就发生了,但当时的日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中途岛事件后,大多数日本人仍然活着,精力充沛,因为他们感到饥饿,一切都是由山本五十六将军策划的。
山本将军下一盘棋的梦想回荡在每个人的脑海里。这个梦麻醉了日本人,无论战争多么不利,他们都觉得有希望。
昭和青年:形势越来越紧的时候不要慌!我们的将军正在策划一场大棋!
山本五十六:什么什么大棋?大棋局?为什么我没听到?
但是现在军神把自己玩死了,说明昭和青年寄予厚望的大棋局已经不存在了。很多日本人后来回忆说,当他们听到山本去世的消息时,他们第一次意识到日本可能会战败。
事实上,如果他们对历史有很多的了解,他们会认为这很可笑。
在抗美战争之前,曾亲自出任驻美武官的山本是日本最坚定的反美战争派,甚至受到过昭和青年的生命威胁。在意识到胳膊拧不过大腿之后,他才勉强想出了一个以偷袭为核心,以赌博为本质的作战方案。
所以真相是:山本从来没有下过什么大棋,他也被当时日本疯狂的舆论潮流绑架了。是后来把他当成精神寄托的昭和青年绑架了他,逼他不要说出对时局的忧虑。
剧中的平田一郎也是因为山本的死而对战争失去信心,被召回江田岛任教。
而一旦到了江田岛,这部愚蠢的电影又进入了一个非常精神的无厘头模式。
为了给电影一个正面的结局。影片强行赋予了这所学校新的意义:虽然日本即将战败,但江田岛仍然教育着日本最优秀的人才,他们是日本未来复兴的种子。
在平田教的学生中,就有因为学英语而报考这所学校的学生。
主角在遇到历史上真正的校长井上重吉时,语重心长地告诉他,海军学校训练的一套成果,要等这些学生战后走向社会才能体现出来。
于是平田又被这种说辞说服了。最后,为了战后日本的生存而战,平田重返战场,杀出了太平洋战场的最后一战——冲绳之战。
片尾有一首军国主义洗脑魔曲《同期樱》。
在这个音乐的背景下,主角真的死了一个精神。
于是平田一郎就去了,走完了他的一生——从被要求大神发言开始,最后大神死去。
总的来说,《啊,海军》并不是一部很高明的电影,因为它有一个莫名其妙的结局,影片缺乏对日本陷入二战根源的真实而彻底的反思。
不客气地说,这部电影的意图绝不是反战,而只是反败为胜——反思自己为什么上次输得那么惨,再接再厉,争取下次赢。这部片子给人的感觉大概就是这个的基调。
当然,这可能是制片方被迫做的权宜之计。这部电影于1969年首次公映。二战结束后,日本迅速搭上了美国的便车,进入高速发展期。在这一波发展中,扮演骨干角色的相当一部分人,不过是影片结尾进入江田岛军校接受训练的年轻人。他们确实接受了旧日本军事教育体系中最精英的教育,并在战后迅速崛起成为日本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且没有人愿意完全否定自己的青春。
于是在影片的结尾,强行把废话连篇的军国主义岁月抹上了青春不悔的色调。对于已经三四十岁的社会主流来说,这是一个小小的解脱。
这个技巧其实挺常见的。
但好在影片对那个时代主角命运的安排真实可信,这让它(甚至是无意中)指出了那个时代所谓昭和青年所面临的困境: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青年,像本多一样,那么你很容易被当时的宣传所裹挟,毅然投身其中。
他的女朋友被迫失去童贞,这是不能容忍的。任何一个正常的男性都应该愤怒地站出来,反抗这种强迫她卖淫的制度。然而,本多却选择了充当炮灰——因为是从日本人的视角出发,影片没有直接描述,但不难想象,这个的人,在蹂躏其他亚洲国家的时候,很可能就是烧死强奸其他国家妇女的刽子手。
弱者的愤怒向弱者挥刀。那些自诩血性强悍的所谓昭和男,其实只是一群被精神阉割了的精神太监。
更可悲的是,即使你是一个非典型青年,你也有一点独立思考和起码的反思能力,像平田一样,这是不幸的,也是无用的。
如果要走正常的求学之路,政治家是没有办法改变社会的;你进了军校未来,你大哥天天纠正你的思想,你稍微过线就挨揍。成为军官后,他根本无法掌控战争决策。
讽刺的是,在整部电影中,崇尚自由、梦想拥有选择权利的平田被推了出去,他所面对的体制已经堵死了其他所有的道路。
他在整部影片中唯一的自由选择,就是在战争结束时,主动选择为旧日本当烈士。
不管是什么样的政治倾向,所谓昭和时代的日本青年最后的结局都是成为这个国家伟大精神的炮灰。这是那一代日本青年的悲剧。
这是军国主义制度本土化的成功结果吗?还是因为绝望而自杀?
其实无所谓。重点的是,军国主义可以把本该成为其解药的人变成自己的炮灰和燃料。这就是这个系统的恶毒和恐怖。
顺便说一下,这部电影已经不是第一次影响中国一代年轻人了。
该片1969年上映时,曾作为内参片引入中国,仅限于国内某级以上干部。
当然,放映的初衷是为了批判日本军国主义,但林彪之子林看了之后对这部电影痴迷不已。他和朋友一起看了十几遍,甚至后来他们策划了所谓的571工程,也是受电影中美军刺杀山本五十六的情节启发。
在xxx项目总结中,林还公开写道要在行动中弘扬江天岛精神,可见这部电影给这个男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计划的破产意外地结束了另一个非常精神的时代。
总之,在世界电影史上,一部电影能在其他国家的政治史上留下如此重点的一笔,《啊海军》是史无前例的。
很奇怪的是,虽然《啊海军》这部电影在中国名气很大,但在日本上映时却出人意料地受到了冷遇。战后,日本人对这部高成本的战争大片缺乏兴趣,制作方大映股份公司甚至没收了这本书,所以差点破产。
但是我觉得这很正常。两次被同一块石头绊倒的人是傻子,日本人在二战中被折腾得精神崩溃,以可耻的失败告终。对于一个被愚弄了这么多的民族来说,买电影票到最后重温这个噩梦才是最疯狂的事情。
还是早点放了他吧。
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终于在这个国家结束了。
我们希望它永远不再发生,无论何时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