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推动力是煤和石油。
90后学生上小学的时候,课本上写的很清楚,世界石油储量预计在2035-2050年耗尽。
但是长大后,我们经常看到世界上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越来越多,石油甚至用得越来越多。这让很多人甚至怀疑石油的有机生成理论。
在传统的地质学定义中,石油也是原油,其重点成分是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是有机物。碳和氢组成的大分子之所以叫有机物,是因为这两种元素的化合物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所以这种孕育生命的化合物也是有机生命的摇篮,也叫有机物。
我们一般认为,如果在某地发现了大量的有机物,就证明这个地方曾经有过大量的生命迹象。
石油是典型的有机物,科学家自然认为石油的形成来源远古的生命碎片。
现在主流的地质学家普遍认为石油来源于远古时期的动植物、藻类和蜉蝣的遗骸。它们至少花了几百万年才变成原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
当然,这种不可再生的含义并不是说地球不会形成新的石油,而是说在可预见的未来,石油形成的时间尺度对人类来说还很遥远。
这种观点是当前的主流观点,所以公众对石油的未来持悲观态度,但现实似乎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日十年,世界上新探明的石油储量越来越多,新开采的石油越来越多,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的石油产量都超过了新发现的数量。所以当时就有人呼吁不要再开采石油了。一旦开采量继续超过新探明量,未来50年石油必然枯竭。预计到2035年,人类将没有石油可用。
但现在距离2035年只有13年,石油产量没有减少,但新探明可采量在增加。
那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难道是地球内部可以源源不断形成用之不竭的石油吗?
就在中国,近年来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储量。例如,中国塔里木盆地的顺北油气田已发现671亿吨油当量。
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2021年通过全新技术发现页岩油地质储量12.68亿吨。
按照中国每年5亿吨的石油消耗量来算,这些页岩油足够我们用整整两年。但这些油作为战备资源,开发起来会比较慢,会作为大国的杀手锏。
这些还只是陆上油田,不算渤海湾和南海的海上油田。
除了中国,世界各国探明的石油大概上都越来越多。
所以有人主张放弃石油的有机生成论。因为有机生成论不符合石油使用越来越多的客观现实。
这个理论就是石油的无机生成理论,由俄罗斯科学家于1850年首先提出,但当时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近日十年,又被提出来了。这个理论也被称为非生物石油假说。人们认为,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等有机物大多不是来源远古生物的遗骸。
例如,土星的卫星之一泰坦含有大量甲烷。
甲烷是一种典型的有机物,但是在土卫六上并没有发现生命,那么为什么可以形成大量的有机物呢?这说明有机物的形成并不一定需要生物的参与。
该理论认为,天然气等有机物是由于地幔深处极高的温度和压力。这个会导致大量的无机分子发生碰撞,直到形成相对稳定的有机物。而且现在大量的研究也发现地幔区域有大量的有机物。
然而,科学家不同意这种说法。虽然地幔中有大量的有机物,但其浓度降低。所以地幔中的有机质不是天然气的主要来源。
2009年,瑞典科学家发现了支持石油无机生成理论的关键证据。这些科学家通过在实验室模拟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成功制造了有机物!这说明没有生物也能形成石油。
当然,作为人类,我们都希望石油的无机生成论是正确的。毕竟这证明了石油可以从地幔深处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只要不是生物发生,就意味着石油可以在短时间内持续再生。这对人类来说是个好消息。
但事实永远是事实。当前,虽然主流科学家已经认识到石油可以通过自然发生形成,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前人类开采的石油有多少来源生物,有多少来源无机物,还不清楚。
当然,无机物也能产生石油,但无机物的产生可能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主要原因可能还是来源于生物学。所以对我们来说,石油仍然是不可再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