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位于河套平原东侧的土默川平原。呼和浩特在蒙古语中是“蓝色城市”,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成为正式的城市名称。在此之前,呼和浩特有归化、绥远等名字,那么为什么内蒙古的首府要抛弃千百年来的名字,改名叫呼和浩特呢?
呼和浩特成吉思汗骑马雕像来源。Pexels
赤乐川,丰州滩,南北要冲。
“天苍苍野,风吹草动见牛羊。”智利桑松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生活的场景。诗中描写的敕勒川,位于阴山脚下,黄河之巅,包括河套平原广义上的土默川平原,在地理上属于中国农牧业的结合部,古称丰州滩。
阴山下敕勒川草原的源头。Pexels
得益于黄河和大青山,土默川平原拥有塞北所缺乏的水源。在生命之水的滋润下,这片土地既有肥沃的牧场,也有肥沃的土地。同时,从内蒙古高原向北辐射的游牧经济区,从南通辐射的汾河流域、关中平原等农业经济区,作为河套平原的一部分,成为连接塞内外的重点通道。这种适合放牧和耕作的土地及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必然处于农牧业文明竞争的焦点。
呼和浩特的环境表明。
早在战国时期,赵驱逐匈奴在此建立云中郡,利用这里的天然草原饲养良马,训练骑兵。秦煌汉武接连出击,设九原郡建城,在这里训练骑兵用好马攻草原。中国王朝撤退时,这里会成为游牧民族的扩张枢纽。把精锐骑兵留在河套平原,向东的游牧骑兵可以直接进攻现在的陕北,向西控制河西走廊甚至辐射到西藏。如果南下,骑兵到达长安只需要一天一夜。汉朝的塔尔坎让中国皇帝紧张;唐朝的时候,突厥的瓦莱里汗一天之内就率领骑兵来到了渭水之畔,李世民匆忙与渭水结盟。
当然,河套地区不仅带来了军事对抗,也带来了南北经贸。历代都有大批中原人来到这里,或因游牧民族的掠夺,或因朝廷的强制迁徙,或因自身的逃亡。对于中原流民来说,漠北草原没有干旱,可以从事熟悉的农事活动。中原人北迁,在这里建房,开垦农田,与更少的人生活在一起。
程桂花,呼和浩特的发源地
自从明太祖朱元璋把蒙古从中原赶回草原,明朝修建了长城,河套平原再次成为游牧民族的控制区,成为塞外蒙古的沃土。平原北侧的阴山可以减缓冬季的寒风;黄河和雨水养育了肥沃的牧场,于是蒙古的土默川迁到这里,并把这里作为自己的聚居地和牧场,谋求自己的发展,故名土默川平原。
来源。Pexels
明朝中期,土默川大燕可汗借助土默川平原带来的地缘优势迅速壮大,重新统一了分散的蒙古各部。统一后,大燕汗寻求与明朝开放互市,希望改变蒙古单纯依靠军事掠夺的发展模式,通过互市实现和平发展。但这条路一波三折,开与关之间反复。
后来安丹可汗继位,与祖父大燕可汗有复兴蒙古的野心,也明白蒙古要通过互市贸易来谋求发展。因此,“庚戌之乱”后,安达汗开始积极派遣使节与明朝达成协议,要求开放互市,实现汉蒙官方贸易,他也被封为“顺义王”。同时,安丹汗着手建立适应和平发展的统治机制,以稳固自己的统治,维护蒙古各部的团结。
在很多措施中,有一项是建立一座新城市。安达汗的想法是仿照元朝的做法,建立一个代表蒙古政治文化中心的代议制城市,使之成为蒙古在各地驻防放牧的情况下的政治统治中心,从而达到维持秩序的政治目的。经历考察,安可汗最终选择在大青山南侧的平原地区建立新城。之所以选在这里,是因为这里是安达汉和土默川的核心统治区,有大量的汉族移民居住在这里。
呼和浩特建设者的雕像矗立着。资料来源:Pexels
安山可汗在建城过程中,以元朝为参照模式,以政教合一为原则,围绕寺庙展开城市布局,建筑风格也是蒙汉杂糅。俗话说:
《建都后的呼和浩特》
——《明史》
今天的赵庙依然占据着呼和浩特的核心区。Pexels
筑城材料就地取材,石料从北侧大青山开挖,大青石砖烧制,用汉族工匠的技艺砌墙。明朝万历八年(公元1575年),建新城。看着这座饱含心血、用青石建成的城市,安达汉将其命名为“洪毓和屯”,即蓝色之城。
而安达汗的建城之举自然引起了明朝廷的重视。城市建设完成后,安丹汗友好地向明朝廷报告了此事。为了显示对蒙古的影响力,安抚安丹汗,明朝朝廷将这座城市命名为桂花城。意思是蒙古从此建城臣服,服从教育,不扰边境。从此,孟明进入和平发展时期,从军事对抗到和平交流,直至明朝灭亡:
“自此汉蒙和平大局稳定,将军国停战,歇息民乐业,使大元国大乐,和平大局稳定。”
——《阿尔坦汗传奇》
绥远城市与呼和浩特的扩展
清朝前中期,以准噶尔、噶尔丹为代表的大漠西部蒙古人揭竿而起,与清朝争夺大漠南部和大漠北部蒙古人的统治管理权。程桂花,位于土默川平原,是军事战争的前沿,是清朝进攻噶尔丹,进军大漠的军事中心。康熙帝率领八旗军队多次进攻漠北,进攻噶尔丹及其卫拉特蒙古。
此时,为了满足军事驻军的需要,桂花城迎来了大规模的扩建。扩建了东、西、南三面城墙,并在大门口修建了名为“茶馆”的驿站。对准噶尔战争结束后,清廷发现归化城的地理位置十分重点,但老城已不能满足军事作战的需要,于是清廷决定在归化城东北新建一座城作为军事重镇,以加强归化城的军事防御能力。新城位于桂花城东北不远处;
“就在城东南门外建新城合适,挨着老城,还得建兵营。两座城市相连一角,气势相互支撑,易于呼应。”
——《清代高宗皇帝实录》
就像当年安达罕刚建城的时候,清廷实施了建窑厂、搬迁工匠、开垦农田等措施,在程桂花地区掀起了新一轮的移民建设狂潮。石砖和木材取自附近的大青山,大青山上的树差不多一个空。
乾隆二年(1737),新城建成,清高宗赐城“绥远”之名,并建立绥远将军、盟旗制度。隋作为名词,代表一根绳子,当它是动词时,表示稳定;当“隋”字和“元”字合在一起,清廷的意图就很明显了。清朝想把绥远建成控制蒙古内外的中心,象征皇权的手从这里紧紧扼住蒙古的咽喉。
水平屏幕
表明程桂花遥控对整个蒙古地区的重点性
更名,塑造呼和浩特
虽然两个城市的功能有所偏向和单一,但随着当地的发展,两个城市逐渐进入融合和交叉的发展轨道。清朝实行盟旗制度将蒙古各部划分为游牧区后,土默川的传统畜牧业逐渐衰落。相反,随着大量移民进驻军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变得繁荣起来。毕竟这里驻扎着大量的军队,不仅有官兵,还有大量的家眷,这些人需要吃喝拉撒等日常所需。所以清廷实行“借地养民”的政策,将汉朝的居民迁到这里,或从事农耕垦荒,或生产手工业,南北商人自然不会错过这个的商机:
“商人聚集,货物流通,蒙古国土特产多,逐渐成为市场。”
——《清代高宗皇帝实录》
即将进入程桂花的商队
正是这个,生产、贸易和人口的交流,桂花和绥远突破了城墙原有的限制,以市场为脉络,交汇在一起,两座城市逐渐融合。奠定了呼和浩特的雏形,两个原城镇的发展也趋于统一。
到了近代,归化和绥远已经融为一体,两座城市在城市功能上并无区别。如果两个城市的建筑布局没有差异的话,否则单看市区的街巷就分不清归化在哪里,绥远在哪里。也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北洋政府将两座城市合并,命名为“桂穗”。民国末年,归绥是绥远的行政中心,也是中蒙经贸在蒙古中部的交汇点。与此同时,土匪和军阀在这里此起彼伏,日本人支持伪蒙古政府,傅的金在这里发了大财。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军队以绥远方式迎来了历史上的新生。
1919年的呼和浩特,那时请叫它“贵绥”。
1954年,贵绥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对于新时代的内蒙古人民来说,无论是归化还是绥远,都不再适合作为首都的名称。到了社会主义时代,56个民族不再分中国人和外国人。内蒙古早已是和平安宁的草原之地,新中国给蒙古族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所以将它归还给呼和浩特。
50年代的呼和浩特。
曾几何时,安丹汗以维护统治的私心将这座城市命名为“蓝城”,但也寄托了他希望蒙古走上和平发展道路,停止以军事掠夺进行野蛮发展的美好愿望。也正是在这个美好的愿望下,未来几百年,汉族和蒙古族可以在这个城市共同谋生。当“呼和浩特”再次被命名为城市时,那个美好的愿望并没有改变,而是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实现机会。这不就是安达汉和历代蒙古人民所期待的生活吗?
大耳兔∣汉魏晋南北朝,区域政治变迁史,中国近代史,边疆史爱好者。
参考文献:从归化城和绥远城的比较看呼和浩特发展的特点和轨迹。明史,鞑靼传。张;阿尔坦汗传。朱荣嘎;乾隆初年“留疆”方略与绥远建城。张驰;蒙古人通史。王学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