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句话,人怕被毒蛇支配。尤其是对于住在乡下的朋友来说,蛇几乎是最常见的动物之一,无论是在田野里还是在山野的森林里。
正所谓“七月黄蜂八月蛇”,黄蜂和毒蛇是夏秋两季有名的“毒药”。与马蜂相比,蛇的隐蔽性更强,被其咬伤的概率不仅更大,而且后果往往也更严重,轻则肿胀、皮肤溃烂,重则危及生命。
响尾蛇响尾蛇
幼响尾蛇更毒?在我国,有一种说法是幼蛇比成年蛇的毒性更大。无独有偶,在美国西部的一些州和县,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认为年幼的响尾蛇比成年响尾蛇更具威胁性。
为什么会这个?按照我们的理解,蛇不是应该越成熟毒性越大吗?
之所以有这种观点,是因为人们一开始认为幼蛇没有经验,稍有变化就会咬人,而成年蛇经验丰富。一般防御或攻击时,它们往往只咬不注射,或者注射少量毒液,不必要时尽量避免浪费毒液。
其次,幼蛇的控制力比成年蛇差。在注射毒液时,它们会一次性注射大部分自己的毒液,从而大大增强自己的毒性。
乍一看,这两个理由都很充分,但在现实生活中,幼蛇比成年蛇更危险吗?
我们以响尾蛇为例。当前没有研究数据显示响尾蛇干咬(即只咬不注射毒液)的频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且从南加州九年的蛇咬报告数据来看,人被咬的严重程度与响尾蛇的大小成正相关,即被响尾蛇咬的越大,后果越严重。
从这些方面来看,“幼响尾蛇比成年蛇更毒”只是民间传说,并没有相关证据证明其正确性。
注射毒液的量与猎物的大小有关。蛇每咬对手一口,注射的毒液量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所以我们不难获得这方面的研究数据和结果。
比如2002年《蝰蛇生物学》207-233页有一项研究,提到响尾蛇在捕食老鼠和蜥蜴时,会注射不同量的毒液。蜥蜴比老鼠小得多,响尾蛇会相应减少注射的毒液量。
1992年,一些科学家,如洛马林达大学医学院动物学和生理学博士威廉·k·海斯(William K. Hayes)也发现响尾蛇在捕食鸟类时会注射更大剂量的毒液。可以理解的是,如果毒液的剂量太小,不足以让鸟类瞬间失去飞行能力,那么即使鸟类短暂飞行后死亡,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对响尾蛇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人们研究过北太平洋响尾蛇,它是一种中大型毒蛇。它们捕食各种大小的老鼠。从研究数据中可以发现,猎物的大小确实能影响响尾蛇毒液的注射量。猎物越大,剂量越大。
响尾蛇在攻击大型啮齿动物时,会注射很多的毒液,以防止猎物在被捕食的过程中反抗,从而对自己造成威胁。
当然,实验结果也表明,响尾蛇确实可以控制每次咬猎物时注射毒液的剂量,但没有证据表明成年蛇在这方面比幼蛇更有控制力。
注射的毒液量与蛇的大小有关。海斯博士的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成年响尾蛇往往可以一次性注射更大剂量的毒液。随着响尾蛇的成熟和长大,它的毒腺也会增加,这意味着越大的蛇可以储存很多的毒液,每咬一口后释放的毒液就越多。
科学家研究了不同年龄和大小的草原响尾蛇,以及它们在捕食行为中释放的毒液。研究发现,与上面提到的民间观点相反,成年蛇和大型蛇每次注射的毒液很多,它们的腺体更大,储存的毒液也很多,它们会合理地、毫不吝惜地使用这些毒液。
科学家用带有人类气味、充满生理盐水的保暖手套来模拟人类的四肢,以此来测试响尾蛇的防御性攻击。结果发现,无论是什么年龄的蛇,注射的毒液剂量都比攻击老鼠时注射的小得多,10%的蛇在没有毒液的情况下被咬干。
这意味着幼蛇也有能力控制注射毒液的剂量。当人类意外干扰响尾蛇时,它采取的防御性攻击比掠夺性攻击的后果要小。
然而,研究还发现,即使在防御性攻击中,成年大型响尾蛇也比幼蛇注射很多的毒液,因为它们有很多的毒液可以使用。
年龄不是衡量毒性的指标
之所以在民间传说中认为幼蛇更毒,是因为幼蛇的经验和控制能力不如成年蛇。然而,现有的研究早已证明,幼蛇也具有控制毒液注射的能力。它们在进行防御性攻击时,会本能地减少毒液的注入量,所以不存在所谓的“经验不足”。
另外,幼蛇的毒腺往往比成年蛇的毒腺小,能储存的毒液就更少了。即使一口完全注射完所有毒液,剂量也可能不如成年蛇。所以不管实际情况如何,毒性就是“流氓”。
那么是否存在幼蛇比成年蛇毒性更大的情况呢?比如为了弥补幼蛇的弱点,从而赋予它们更强的毒性?
这是可能的。毕竟幼仔的特殊保护机制是自然界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狮子和美洲狮,成年后身上没有斑点,但幼崽身上有明显的斑点,更有利于躲藏。
世界上也有很多专家认为,幼年响尾蛇的毒液起效更快,但与成年蛇相比,似乎并不能弥补用量的不足。
依据对动物行为的分析研究发现,成年响尾蛇无论是在掠夺性攻击还是防御性攻击中,释放的毒液都是幼蛇的20-50倍。如此巨大的差距,不是幼蛇更快的攻击效果可以弥补的。
蛇毒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毒液的成分。响尾蛇的毒液含有100多种不同的活性成分,分别作用于不同的部位。例如,低分子量的神经毒素可以破坏神经组织,而高分子量的金属蛋白酶可以破坏血液和软组织,从而引起组织坏死、肿胀、疼痛等。
然而,特定蛇的毒液成分往往与蛇的年龄、饮食结构和地理位置有关。即使是同一条蛇,在不同时期的毒性也是不同的,所以很难界定幼态响尾蛇的毒性一定比成年蛇强。
依据现有对蛇的行为研究,蛇的大小和注射毒液的剂量是决定毒性的关键。成年蛇的毒液很多,每次咬人释放的剂量也很多,所以成年蛇往往比幼蛇更危险,一旦被咬,后果也更严重。
所以,我们不能随意相信一些民间传言。被任何蛇咬伤后,一定要及时就医。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是成年蛇或幼蛇而放松警惕。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尽量避免被蛇咬。蛇是比较恐怖的动物,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被迫还手,比如人踩上去。因此,尽量避免去陌生的野外环境,在野外行走时多注意观察,是一种极好的做法。
另外,穿一些厚实的牛仔裤和靴子也能起到很好的阻挡作用,从而减少被蛇咬伤后注射毒液的剂量,减轻中毒的后果。但是,认识到毒蛇的威胁,不要轻易相信幼蛇比成年蛇更毒,这一点尤为重点。毕竟没有相关的科学依据支持这个理论。
跟着我,了解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