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
649年7月10日,唐太宗李世民病逝于钟南山山上的翠微宫。52岁的时候。
李世民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
17岁时,他参军去雁门关营救被土耳其骑兵围困的杨迪·杨光皇帝。19岁时,他鼓励父亲李渊从太原开始征战,争夺天下。此后,李世民为唐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如果要给唐朝的开国功臣颁发证书,李世民一定排在第一位。
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可以一下子征服世界,他可以下马去统治世界。626年,28岁的李世民即位。政治上,他知人善任,出谋划策;经济上,他重视农业,减少税收;在风格上,他以身作则,避免铺张浪费,保持简约;军事上,他刚柔并济,稳定边境。经历20多年的不断努力,李世民开创了中国古代罕见的盛世——“贞观之治”。
李世民在历史上也有很高的评价。
《旧唐书》说他“一千岁,只是一个人!”《新唐书》称之为“至高统治的统治者,绝不会诞生于世。”杜甫称赞他“辉煌的唐太宗事业和伟大的成就。”司马光说他是“文武双全的人,比之前更高了。”成吉思汗说:“那些想给国家带来和平与稳定的人必须知道唐宗的战争艺术。”朱元璋回忆说“唯唐太宗英姿飒爽,武艺四面,治贞观为赵文德之风。”朱迪说:“过去唐太宗拨乱反正,从古至今鲜有论及。”康熙皇帝也说自己是“陈山收邪灵,各怀心思,追求终极目标。”至于毛润之对《唐宗歌祖》的评论,那是众所周知的。
二
李世民死后,葬在昭陵。
昭陵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东久山主峰。九丈山海拔1888米。站在山顶上,视野非常开阔。
昭陵为什么选择九丈山?这实际上是李世民自己的想法。
636年,长孙病危而亡。她临死前留下遗言,希望能有一个薄葬。“但请因山而葬,不必立坟,不必棺木,所需之衣皆木瓦而薄。”李世民对他的孙子有很深的感情,他尊重孙子的遗言。她死后,他把她暂时安顿在九嶷山。同时,李世民决定选择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归宿,和他的孙子葬在一起。
不久,李世民的陵墓,昭陵,开始大规模建设。从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到649年李世民去世,昭陵的修建用了13年时间。
三
按照李世民最初的设想,昭陵应该像汉高祖刘邦的陵墓一样。规模越大越好,里面的随葬品越多越好。然而,弘文馆学士余士南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于世南说,汉高祖刘邦的陵墓规模确实很大,陪葬品很多。但这种陵墓是有害无益的。这话怎么说?余士南认为,厚葬至少有两个弊端。第一,浪费宝贵的人力;二是吸引小偷。因此,不仅汉武帝刘邦,汉朝其他帝王的陵墓也几乎被盗贼光顾,甚至连皇帝的尸骨都被遗弃在荒郊野外。
于世南建议,昭陵不能藏金银珠宝,并在昭陵外立碑交代,彻底杜绝盗贼思想。
应该说,余士南的话击中了李世民的心。他不是一个奢侈的人。既然厚葬有那么多弊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结果,李世民的昭陵成了历代帝王的“穷陵”之一。
一方面规模不大,远不能与前朝的汉墓和后朝的清陵相比。另一方面,里面的随葬品很少,除了一些工艺品,几乎没有金银珠宝。
或许正因为如此,昭陵虽然贵如帝陵,却只是一个3A旅游景点。
四
但昭陵没有任何价值连城的金银首饰,却蕴藏着一件珍贵的文物,堪称“镇墓之宝”。那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晋代“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353年4月22日,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等人在会稽山树荫下的兰亭饮酒作诗。王羲之在业余时间写了一部28行324字的《兰亭集序》,被历代书法界奉为佳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那么,《兰亭集序》为什么会来到李世民昭陵呢?
原来,李世民一直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他自然对《兰亭集序》着迷。他得知《兰亭集序》几经周折,落入蔡卞和尚手中,便派监工萧艺去索要。萧艺知道自己只能智取他人,不能强求他人,于是他假扮成一个学者,拿了几本王羲之和高僧的作品来欣赏。才子和尚不同意,拿出了《兰亭集序》原件。萧艺只是出示了李世民的书信,拿走了《兰亭集序》原件。
李世民对原著《兰亭序》爱不释手,一有空空闲就看,就放。他死后,原《兰亭集序》奉陪在昭陵。
五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在他之后,唐朝延续了200多年。唐朝皇帝非常重视昭陵的保护和管理,禁止破坏其中的一草一木。
《子同治简》记载了这个一件事。677年,左武卫将军、右狱中郎将范怀义不小心砍倒了昭陵的柏树。唐高宗李治听说后,让大理寺试试,并严惩了他们。大理寺审理后提出处理意见,对其“免职”,即免职。
接到大理寺的报告后,李治非常不满。他下令杀死这两个人。
程大利·迪·徐人杰不干了,他对李治说:“两个人都该死。”因为按照唐朝的法律,权善财和范怀义最多只能被罢官。
李治还是很生气地说:“良才待柏,不杀之则不孝!”
在强调“三纲五常”的古代,“不孝”是大罪。但帝仍据理力争,认为全善财和范怀义按照法律规定是不能分死刑的,并引用了文帝和张释之的案例为他们辩护。帝徐人杰最后表态:“不敢奉圣旨,恐陷陛下无知,耻于地下放。”
李治听了,气消了,就把全善才和范怀义从官职上开除了,流放到岭南。
【参考文献:《旧唐书》、《紫同治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