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考生在学习数据分析后,由于知识点多,总会有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不知道有什么区别?比如反馈率最高的迷惑性问题:两期比例和平均增长率。
一方面,混乱的原因是当期比例和当期均值都是A/B,为什么公式和上一年相比不一样?另一方面,为什么利润率或资产负债率要按比例计算,而不是按平均值计算?
首先,我们要知道比重和平均值的本质区别。依据公式,比重=部分量/总量,得到的值是百分数。所以两个比重做一个差值是有意义的,但是两个比重之间不会有增长率。在现实生活中,这没有实际意义。对于平均值来说,也是用两个数字相除得到的,但是平均值并不是像比重那样是一个百分比,而是有具体的单位,所以平均值可以作为差值,也可以作为增长率。
了解了差不多A/B,但性质不同的比重和平均值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两期比重和平均增长率的问题:
1. 两期比重。
问:(当前比例)同比/季度增加/减少了多少个百分点?
公式:当前比重-基础比重,简化后得到:A/B*(a-b)/(1+a)
依据单位“百分点”,我们知道计算公式应该是两个百分比的减法。那么依据题意,这两个百分比应该是当期比例和基数比例,只是公式比较复杂。收集后我们得到公式A/B*(a-b)/(1+a),这是本质电流比例和基础比例之差。
2. 平均值增长率
问题:(当前平均值)同比/环比增加/减少()%。
公式:(本期平均值-基期平均值)/基期平均值,简化得到(a-b)/(1+b)
题型的识别很简单,就是问题是平均增长率是多少。本质是求增长率,但关键词是平均。原公式中的A/B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中都可以四舍五入。
但在大量刷题的过程中,备考的朋友可能会遇到两期的比例,但单位不是“百分点”而是“%”,这也是正常现象。做题的时候不受影响就好,但是比较规范的题,单位应该是“百分点”。
在数据分析主题中,会出现“…比率”。一般都把这些当做比例,比如利润率。其公式为:利润率=利润/收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理解为收入由成本和利润组成,然后利润是收入的一部分,可以理解为比例。
比如“2018年,某公司利润率同比增长了多少个百分点”可以列为:2018年利润率-2017年利润率,即两期占比,而不是平均增速。
掌握两者的本质是更好区分的主要途径。另外,需要备考的朋友要多刷题才能熟练运用,才能真正记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