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和魂。中国书法独特的精神魅力,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基因。笔者以“国”字教学为题,从弘扬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入手,让书法教学回归立德庶人的初心。
教科书分析
环绕是人美版《六年级书法练习指南(实验)》第二册第六课的内容。以欧阳询《九成宫李明全》中的“古”和“国”为例。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本着“一节课一个字,一节课一个字”的原则,选择“国”字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重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使学生学得深入透彻,从而达到书法教育的目的。
九成宫礼泉明(局部)
学习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书法三年了。他们知道毛笔的要领和正确的书写姿势,学会了楷书的大概笔画和单字的书写,对起笔、走笔、收笔的大概方法也比较熟练。他们已经大概掌握了临摹的大概技能,能够掌握米字格笔下人物的笔画特点和框架结构,也能初步领略欧洲书法的艺术美。他们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审美意识,但对人物布局很有心得。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分析“过”字的结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很多。
设计理念
这节课是按照“五环导学”的模式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国”的起源,了解“国”的字框及其词源文化和演变过程,渗透书法文化。第二个环节是对“中国”的研究。学生通过学习单、制作字帖,从字体、结构、笔画三个方面分析书写要点,培养学生先观察后思考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
教学流程图
第三个环节是“过”的实践。借助微课,教师借助“点线辅助法”和数字坐标分析“过”字的结构特征。在讨论和交流中,同学们可以明确“国”字的结构规律,平行等距,左低右高,白底均匀。他们可以理解单词结构中包含着有序、和谐、美好的国家的含义,让学生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总结自己的得失。
第四个环节是“国”的创造。教师在红色五角星上演示“国”字,引导学生创作带有“国”字的作品,表达自己的中国心,积累爱国情怀。第五个环节是“国”的展示,让同学们把“国”的文字作品粘贴到中国的版图上,表达深深的爱国之情,把立德庶人付诸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全封闭式结构中“过”字的结构特点,左低右高,布白均匀,平行等距。难点是掌握全包围结构的字中被包围和被包围部分的笔画布局和位置关系,能够创作出作品。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提出问题“中国地图和我们今天的书法课有什么联系?”并在课后揭晓答案,让学生时刻保持新鲜感。
2导入话题,表明目标。
让学生观看欧阳询《九成宫全》的视频介绍,引导学习重点放在“国”字上,并以《九成宫全》中的“国”字为例,学习全包围结构。
九成宫礼泉明(局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用《说文解字》中的内容介绍“过”字的特点,指出“过”字的形状从圆形发展到方形,但仍保持圆形,以及“过”字为什么又叫“过”字。从”过”的字体演变图,帮助学生了解”过”从金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
“过”字形演变图
3 .新知识学习,强化示范
唐代孙在《谱》一书中写道:“考者精,画者贵。”学习书法,首先要认真看帖子,才能写得准确。对此,教师可以制作学习单,让学生抄写。
“过”字学习清单
4指导实践,交流意见
通过阅读帖子,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过”字的结构特点。然后让学生用双钩法练习写“国”字,并借助抄牌对照试写的“国”字。同时,教师要及时注意学生的书写姿势和坐姿。
学生写完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写的“国”字还有哪些不足,并用红笔把不足之处标出来。
5 .准确论证,指导创作
老师们可以在准备好的红色五角星上写下“国”字,表达中国之心,然后将中国之心粘贴在中国地图上。学生可以依据老师的示范进行相应的创作。
6作品展示与评价,课堂总结
当学生把写在五角星上的“国”字粘在一起时,教师可以呼应开头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带“国”字的五角星所承载的他们所有人的爱国情怀,从而实现课堂技术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的相互融合。
本文摘自《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年第4期。
围绕“过”字的教学案例
《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