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拔苗助长”,学前班“疯长”,小学一年级超标…近年来,幼教领域的问题饱受诟病。
日前,教育部发布《有关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小学要严格执行免试入学办法,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开设学前班!
资料图:重庆市大渡口区双山实验小学的学生戴着口罩,为开学典礼保持距离。中新社记者陈超摄
小学严格执行免试,学校附近幼儿园不得开设学前班。
《指导意见》强调,小学要严格实行免试入学,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作为招生依据,坚持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幼儿园符合需要的,小学可以不办学前班。
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布置阅读、写作、计算等作业,不得开设学前班。幼儿园应及时了解原因和去向,并向当地教育部门报告。
教育部门要依据相关线索,对接收学龄前儿童违规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严厉查处并列入黑名单,将黑名单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按照有关规定实施联合惩戒。对严重违规办学的幼儿园、小学,要追究校长、园长及相关教师的责任。
防止把小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简单搬到幼儿园。
此次发布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要改变过度强调知识准备、过度规范教学和超前学习的状况,规范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行为,合理做好入学准备和适应工作,做好科学衔接。
要进一步引导教师树立科学衔接的理念,大班额要帮助孩子为下学期的生活、社会、学习做好准备,树立对小学生活的积极预期和向往。
另外,要防止和纠正把小学的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简单搬到幼儿园的错误做法。
资料图:北京中小学、幼儿园开学。中新社记者侯宇摄
高一第一学期定为入学适应期,禁止横向比较新生。
《指导意见》提出“小学要实施适应性教育”。
小学将高一第一学期定为学校适应期,重点实施学校适应教育。主要利用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校适应活动,保证课表。
另外,为了改革一年级教育的教学方式,国家课程主要以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方式实施,以加强儿童的探究和体验式学习。
要切实改变忽视孩子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现象,坚决纠正超标教学、盲目赶进度的错误做法。
与《指导意见》同步发布的《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也提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新生在原有经验、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通过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支持孩子不断获得积极的入学体验,促进他们以自己的速度和方式逐步适应小学生活, 并避免提出过高的统一要求或进行横向比较,以免挫伤孩子入学的积极性。
缓解父母的压力和焦虑
此次出台的文件对于完善家校共育机制也有明确的方向。
幼儿园、小学要把家长作为重点合作伙伴,建立有效的家校协作沟通机制,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小学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要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准备和学校适应的困惑问题和建议,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要求,宣传展示老少双向衔接的科学理念和实践,帮助家长了解过度强化知识准备和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的危害,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积极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做好衔接工作。
资料图: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一所幼儿园,老师给孩子们测量体温。中新社记者翟羽佳摄
鼓励学区内小学、幼儿园建设学习型社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公布的《指导意见》还提出“建立联合教研制度”。
各级教研部门要把幼儿衔接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内容,纳入年度教研计划,推动建立幼儿与小学互联互通、内容融合的联合教研体系。教研人员要深入幼儿园、小学,依据实际需要确定研究课题,指导幼儿园(校)开展区域教研活动,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
鼓励学区内小学、幼儿园建立学习共同体,加强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与交流,及时解决学校准备和学校适应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来源:中国新闻网
来源:中公。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