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现原理上分,防火墙的技术包括四大类:网络级防火墙、应用级网关、电路级网关和规则检查防火墙。
1、网络级防火墙
一般是基于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应用、协议以及每个IP包的端口来作出通过与否的判断。防火墙检查每一条规则直至发现包中的信息与某规则相符。
如果没有一条规则能符合,防火墙就会使用默认规则,一般情况下,默认规则就是要求防火墙丢弃该包。通过定义基于TCP或UDP数据包的端口号,防火墙能够判断是否允许建立特定的连接,如Telnet、FTP连接。
2、应用级网关
应用级网关能够检查进出的数据包,通过网关复制传递数据,防止在受信任服务器和客户机与不受信任的主机间直接建立联系。应用级网关能够理解应用层上的协议,能够做复杂一些的访问控制,并做精细的注册和稽核。
它针对特别的网络应用服务协议即数据过滤协议,并且能够对数据包分析并形成相关的报告。应用网关对某些易于登录和控制所有输出输入的通信的环境给予严格的控制,以防有价值的程序和数据被窃取。
3、电路级网关
电路级网关用来监控受信任的客户或服务器与不受信任的主机间的TCP握手信息,这样来决定该会话是否合法,电路级网关是在OSI模型中会话层上来过滤数据包,这样比包过滤防火墙要高二层。
电路级网关代理服务器功能,代理服务器是设置在Internet防火墙网关的专用应用级代码。这种代理服务准许网管员允许或拒绝特定的应用程序或一个应用的特定功能。包过滤技术和应用网关是通过特定的逻辑判断来决定是否允许特定的数据包通过,成功地实现了防火墙内外计算机系统的隔离。
4、规则检查防火墙
该防火墙结合了包过滤防火墙、电路级网关和应用级网关的特点。能够在OSI网络层上通过IP地址和端口号,过滤进出的数据包,也能够检查SYN和ACK标记和序列数字是否逻辑有序。当然它也象应用级网关一样,可以在OSI应用层上检查数据包的内容,查看这些内容是否能符合企业网络的安全规则。
规则检查防火墙虽然集成前三者的特点,但是不同于一个应用级网关的是,它并不打破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来分析应用层的数据,它允许受信任的客户机和不受信任的主机建立直接连接。规则检查防火墙不依靠与应用层有关的代理,而是依靠某种算法来识别进出的应用层数据。
扩展资料
应用防火墙技术考虑以下方面:
1、防火墙是不能防病毒的。
2、防火墙技术的另外一个弱点在于数据在防火墙之间的更新是一个难题,如果延迟太大将无法支持实时服务请求。
防火墙采用滤波技术,滤波通常使网络的性能降低50%以上,如果为了改善网络性能而购置高速路由器,又会大大提高经济预算。
防火墙是企业网安全问题的常用方案,即把公共数据和服务置于防火墙外,使其对防火墙内部资源的访问受到限制。作为一种网络安全技术,防火墙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并且透明度高,可以在不修改原有网络应用系统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的安全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防水墙技术
防火墙是根据工作范围及其特征来分类的,分为过滤型防火墙、应用代理类型防火墙及复合型防火墙。
1、过滤型防火墙
过滤型防火墙是在网络层与传输层中,可以基于数据源头的地址以及协议类型等标志特征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可以通过。在符合防火墙规定标准之下,满足安全性能以及类型才可以进行信息的传递,而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则会被防火墙过滤、阻挡。
2、应用代理类型防火墙
应用代理防火墙的工作范围就是在OIS的最高层,位于应用层之上。可以完全隔离网络通信流,通过特定的代理程序就可以实现对应用层的监督与控制。
3、复合型防火墙
复合型防火墙是应用较为广泛的防火墙。综合了包过滤防火墙技术以及应用代理防火墙技术的优点,同时摒弃了两种防火墙的原有缺点,大大提高了防火墙技术在应用实践中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防火墙
传统意义上的防火墙技术分为三大类,“包过滤”(Packet Filtering)、“应用代理”(Application Proxy)和“状态监视”(Stateful Inspection),无论一个防火墙的实现过程多么复杂,归根结底都是在这三种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展的。 1.包过滤技术 2.应用代理技术 3.状态监视技术 这类防火墙由于是专用OS(操作系统),因此防火墙本身的漏洞比较少,不过价格相对比较高昂
一、所谓防火墙指的是一个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是一种获取安全性方法的形象说法,它是一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使Internet与Intranet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Security Gateway),从而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防火墙主要由服务访问规则、验证工具、包过滤和应用网关4个部分组成,防火墙就是一个位于计算机和它所连接的网络之间的软件或硬件。该计算机流入流出的所有网络通信和数据包均要经过此防火墙。二、主要类型1、网络层防火墙网络层防火墙可视为一种 IP 封包过滤器,运作在底层的TCP/IP协议堆栈上。我们可以以枚举的方式,只允许符合特定规则的封包通过,其余的一概禁止穿越防火墙(病毒除外,防火墙不能防止病毒侵入)。这些规则通常可以经由管理员定义或修改,不过某些防火墙设备可能只能套用内置的规则。我们也能以另一种较宽松的角度来制定防火墙规则,只要封包不符合任何一项“否定规则”就予以放行。操作系统及网络设备大多已内置防火墙功能。较新的防火墙能利用封包的多样属性来进行过滤,例如:来源 IP地址、来源端口号、目的 IP 地址或端口号、服务类型(如 HTTP 或是 FTP)。也能经由通信协议、TTL 值、来源的网域名称或网段...等属性来进行过滤。2、应用层防火墙应用层防火墙是在 TCP/IP 堆栈的“应用层”上运作,您使用浏览器时所产生的数据流或是使用 FTP 时的数据流都是属于这一层。应用层防火墙可以拦截进出某应用程序的所有封包,并且封锁其他的封包(通常是直接将封包丢弃)。理论上,这一类的防火墙可以完全阻绝外部的数据流进到受保护的机器里。防火墙借由监测所有的封包并找出不符规则的内容,可以防范电脑蠕虫或是木马程序的快速蔓延。不过就实现而言,这个方法既烦且杂(软件有千千百百种啊),所以大部分的防火墙都不会考虑以这种方法设计。XML 防火墙是一种新型态的应用层防火墙。 根据侧重不同,可分为:包过滤型防火墙、应用层网关型防火墙、服务器型防火墙。3、数据库防火墙数据库防火墙是一款基于数据库协议分析与控制技术的数据库安全防护系统。基于主动防御机制,实现数据库的访问行为控制、危险操作阻断、可疑行为审计。数据库防火墙通过SQL协议分析,根据预定义的禁止和许可策略让合法的SQL操作通过,阻断非法违规操作,形成数据库的外围防御圈,实现SQL危险操作的主动预防、实时审计。数据库防火墙面对来自于外部的入侵行为,提供SQL注入禁止和数据库虚拟补丁包功能。
按实现原理的不同将防火墙分为( 包过滤型、代理型和监测型 )三类。
补充:防火墙(Firewall),也称防护墙,是由Check Point创立者Gil Shwed于1993年发明并引入国际互联网(US5606668(A)1993-12-15)。它是一种位于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网络安全系统。一项信息安全的防护系统,依照特定的规则,允许或是限制传输的数据通过。
防火墙的三种类型 1. 包过滤技术 包过滤是最早使用的一种防火墙技术,它的第一代模型是“静态包过滤”(Static Packet Filtering),使用包过滤技术的防火墙通常工作在OSI模型中的网络层(Network Layer)上,后来发展更新的“动态包过滤”(Dynamic Packet Filtering)增加了传输层(Transport Layer),简而言之,包过滤技术工作的地方就是各种基于TCP/IP协议的数据报文进出的通道,它把这两层作为数据监控的对象,对每个数据包的头部、协议、地址、端口、类型等信息进行分析,并与预先设定好的防火墙过滤规则(Filtering Rule)进行核对,一旦发现某个包的某个或多个部分与过滤规则匹配并且条件为“阻止”的时候,这个包就会被丢弃。适当的设置过滤规则可以让防火墙工作得更安全有效,但是这种技术只能根据预设的过滤规则进行判断,一旦出现一个没有在设计人员意料之中的有害数据包请求,整个防火墙的保护就相当于摆设了。也许你会想,让用户自行添加不行吗?但是别忘了,我们要为是普通计算机用户考虑,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网络协议的,如果防火墙工具出现了过滤遗漏问题,他们只能等着被入侵了。一些公司采用定期从网络升级过滤规则的方法,这个创意固然可以方便一部分家庭用户,但是对相对比较专
推发布温馨提示: